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思想政治教育迈入崭新的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蓬勃兴起,并伴随互联网的持续创新演变而不断呈现出新的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着对互联网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工具论”,即基于对互联网技术特征和工具属性的理解,把互联网视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另一种代表性的观点是“环境论”或“社会论”,即从网络环境、网络社会的视角来认识互联网,将互联网视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环境和社会空间。这两种观点恰恰说明了互联网所具有的二重性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影响效应:互联网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技术,同时互联网也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前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讨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互联网的工具性应用;后者则是通常所说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是整个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问题。这两个方面彼此不同而又相互联系,建构了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向度。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互联网的二重性分析 (一)互联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技术 技术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从构词来看,“技”为“技艺、本领”,“术”为方法、手段。在现代意义上,技术包括了生产工具、设备器具、工艺程序等丰富的内涵。因此,技术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视之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工具和技能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其中既有物质工具,又包括操作工具的方法。互联网作为广泛应用的现代技术,成为社会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领域,对网络技术的把握和应用成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种新的信息技术,互联网影响着思想信息的生产方式。电子计算机是网络的信息生产设备。不同于文字书写和机器印刷,计算机是数字化的信息生产方式,具有高效率、多媒体化、大规模同时兼具个性化的特点。伴随着网络智能终端的日趋多样和丰富,信息内容的大量生产引发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信息是人的思想行为信息的显现,对思想信息的采集、分析和运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当前大数据技术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一方面,是通过信息技术采集和分析教育对象所产生的大数据,了解总体的思想行为状况和变化规律,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宏观推进和系统设计提供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教育对象个体行为的数字化采集和信息积累,清晰展现其思想行为特点,从而为开展个性化、定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技术,互联网改变着思想信息的传播方式。网络技术在诞生之时就蕴含着开放、创新等技术理念。正如互联网的创建者们所言,互联网的关键概念在于,它不是为某一种需求设计的,而是一种可以接受任何新的需求的总的基础结构。[1]网络架构的开放性和主体需求的无限性,激发着人们不断创造出新的网络技术应用。从Email、BBS、WWW网站到Blog、QQ、Wechat、VR等等,每一种新的网络技术都带来崭新的信息交互方式和思想文化传播载体。不同网络技术在设计理念、技术功能、使用目的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不同类型的使用群体以及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态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这种变化不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手段的丰富和拓展,而且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对象和方法之间的联系与结合,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发展创新。 作为一种新的实践工具,互联网提升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技术从其本意上就包括主体在实践中的技能、技巧、技艺、方法等。网络技术也体现在教育者在网络实践中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方法,例如,对新媒体应用的技能、网络表达和沟通的技巧、网络舆论引导的艺术、信息挖掘和舆情分析的方法等。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不掌握网络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不但难以对教育对象产生影响,甚至连找到教育对象都会成问题。互联网是人类能力的延伸,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与时俱进、“善假于物”,不断提升在网络实践中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善于运用各类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术含量和科学水平。 (二)互联网建构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 互联网在产生之初是作为人的工具而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从网络教育手段出现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然而,随着互联网对人的影响日趋深入,逐渐产生了“去中介化”的效应,网络与人的界限日趋模糊,与主体逐渐融为一体。例如,在自媒体社交网络中,人与网络媒介形成了紧密的“绑定”,每个人都成为一个信息网络中的“节点”,人与人的互动即网络自媒体之间的交互。从技术哲学的视角来看,这种现象是技术被主体所同化而融入主体。网络与人的融合,产生出“网络主体”或“虚拟主体”,网络主体的广泛连接更加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此时,互联网不只是单纯的技术或工具,它成为一个有机的社会连接体,建构起人类的“地球村”。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自媒体是教育主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产物,互联网成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实现连接与互动的社会空间,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