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16)02-0033-05 一、主流媒体对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形象塑造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密切的德育群体,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形象往往被视为大学生观察学习和言行举止的榜样。因此,辅导员言传身教中所展现的职业形象影响着学生的意识行为,从而进一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形象部分来源于学生和社会公众的感性印象,但由于当代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往往借助主流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环境去了解、把握外界客观环境,这种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1]。也就是说,传媒具有塑造媒介环境、选择性地呈现社会群体形象功能,学生和公众对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群体形成的整体评价和理性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辅导员在主流媒体上呈现的职业形象。职业形象具体包括外在形象、品德修养、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4个维度[2]。许多时候职业形象在媒体上的呈现是多维度的综合,因此综合素质也被纳入研究考量维度之一。学界关于高校辅导员形象的研究主要通过两种思路展开:一是把辅导员的新媒体形象传播作为研究内容,分析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形象的内涵和塑造方式,这是一种形象传播学视角的研究范式。二是分析辅导员形象建设的影响因素,基于大学生对辅导员形象的认知开展调查,这是一种实证研究范式。两种范式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对高校辅导员的形象进行研究。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较少关注当代主流媒体所构建的拟态环境如何塑造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形象。因此,文章选取主流媒体关于高校辅导员的报道内容为研究对象,梳理辅导员的媒介职业形象特征,探讨改善辅导员媒体职业形象的路径。 (二)研究方法 新华社提出了界定“主流媒体”的六条标准:一是具有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二是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三是具有较强公信力;四是着力于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动向;五是基本受众是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群;六是具有较大发行量或较高收听、收视率,影响较广泛受众群[3]。笔者选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楚天都市报》这五家主流媒体为研究样本,考察高校辅导员职业形象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在研究方法上,基于全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青在线新闻搜索平台、荆楚网在线搜索平台,抽取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之间标题中出现“辅导员”字样的新闻报道,并剔除未将高校辅导员作为报道主体的内容和同题报道,共获得样本129篇。根据研究目的,对每个文本按照以下指标进行分类和编码:报纸名称、发表时间、报道倾向、媒介议题、形象维度,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二、主流媒体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形象的报道分析 (一)2010-2015年主流媒体对高校辅导员的形象建构 1.发表时间 关于辅导员的文本在2015年最多,有33篇。年均报道量保持在21篇左右,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2011年报道数量相对较少,但也有12篇。如图1所示。
图1 媒体各年报道总量曲线图(单位:篇) 2.各家媒体的刊载情况 按五种纸媒刊载“高校辅导员”的报道数量,分为三层,最多的是《楚天都市报》,数量是40篇,占总量的31%;第二层是《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和《中国青年报》,数量在24-30篇左右;第三层是《人民日报》,数量在10篇以下。如表1所示。
3.报道倾向 按报道倾向分,正面报道属于在本质上符合正确舆论导向的新闻报道[4]。负面报道是一种带有负面因素的新闻事实的报道[5]。介于二者之间的为中性报道。主流媒体对高校辅导员的报道倾向以正面、中性为主,二者累计频率为94.6%。在77篇正面报道中,选取了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先进做法或辅导员的先进事迹,以倡导、鼓励的态度进行报道,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舆论导向。占总量5.4%的负面报道,反映了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角色尴尬、职业倦怠、职业化困境等问题,并使用了“尴尬境地”“垂头丧气”等消极倾向词汇,但文本并未歪曲事实,而是偏重剖析因果和反思。以《中国教育报》“高校辅导员如何走出尴尬境地?”为例,分析了辅导员处境尴尬的原因,提出了“突破尴尬须专业先行”的解决对策[6]。如表2所示。
4.议题分布 关于辅导员报道的6类议题中学生工作领域最多,共占总体比重的40%,主要涉及辅导员的专业能力、知识结构,其次是人物故事(占22%)和队伍建设(占17%)。而关注辅导员群体心理情感、婚恋生活状态的文本较少,仅有4篇涉及。如《楚天都市报》关注了辅导员婚恋中的实际困难,《中国教育报》聚焦辅导员的职业幸福,《光明日报》通过首都高校辅导员职业现状调查,关注辅导员群体的工作满意度等现实状况。5家媒体对辅导员职业形象的建构各有侧重,《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较为关注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典型标题有“建好高校辅导员队伍”等。《中国教育报》和《中国青年报》善于挖掘辅导员的“人物故事”,通过描述辅导员个体的鲜活故事刻画其形象;《楚天都市报》议题较为多元,标题以口语化为主,如“暖男辅导员给学生拍照走红”,这也体现出5家主流媒体不同的媒介风格。如表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