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5)11-0008-03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被政治生活所覆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往往通过政治生活而实现其对日常生活的主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日常生活逐渐从政治生活中独立出来,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没能及时做出有效调整,导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领域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表达。我们应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领域的主导地位,进而巩固其在整个社会领域的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内涵在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主要表现为宣传领域从非日常生活领域转向日常生活领域,宣传方法从“知识灌输”的方式转向“价值熏染”的方式。一是宣传领域的根本性改变。一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化方式,主要面向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并通过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学校教育、主流媒体等正式渠道实施。但是,当日常生活领域独立出来之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领域就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即从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转向了日常生活领域,从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学校教育、主流媒体等正式渠道转向日常生活领域中的非正式渠道。二是宣传方法上的根本性改变。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等非日常生活领域的价值观接受规律与日常生活领域的价值观接受规律有巨大差别,在非日常生活领域人民大众是价值观宣传的对象,更强调价值观的指导性地位,更强调以价值观为本;而在日常生活领域人民大众则是价值选择的主体,更强调主体进行价值观选择的自主性,更强调以人为本。这种差别就要求宣传方法必须做出根本性改变,即从“知识灌输”型方法转向“价值熏染”型方法。“知识灌输”型方法往往是宏观叙事,具有直接性、外显性、说教性、抽象性、稳定性等特点;而“价值熏染”型方法往往是微观叙事,有间接性、内隐性、感染性、形象性、新颖性等特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必要性 当代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领域已逐步发育成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阵地。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只有融入日常生活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必经之路。赫勒把人类生活分为三个领域,即自在的日常生活领域、自在自为的政治和经济领域以及自为的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而自在的日常生活领域是自在自为的政治经济领域及自为的科学、艺术、哲学领域的基础。[1]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公共领域占据统治性地位,日常生活领域是政治生活领域的延伸,从属于政治领域,没有自身的独立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也过于偏重政治领域,其工作方法也过于政治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使日常生活领域从政治领域中独立出来,并逐步发育成熟。但是,我们没有探索出与日常生活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工作方法,动摇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领域的主导地位。并且,日常生活领域作为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基础,其价值观对全部社会领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日常生活领域的衰弱,也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全部社会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全部社会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霸权的有效方式。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深入发展,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借助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以各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中国也受到了巨大影响。这种变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工作有着密切关系,他们的意识形态宣传全方位覆盖了日常生活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全覆盖的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使其在日常生活领域有了越来越大的话语权。随着中国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在社会状况上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相似性,要在日常生活领域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日常生活领域中。另外,日常生活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等各个领域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相互影响的,在日常生活领域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也有助于削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话语霸权。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是人民大众的迫切需要。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分化,社会失范现象广泛存在,对人民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人民大众迫切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在此形势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担当起指导大众生活的历史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人民大众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节日常生活中的利益和价值观冲突。当今中国社会形成了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利益冲突,甚至演变为行为上的“暴力”冲突。同时,多元化价值观的存在和冲突也使不同价值观念之间产生了无理性贬斥的“话语暴力”。这种在行为和话语上的“双重暴力”现象,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损害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因此,人民大众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日常生活领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成为调节利益和价值观冲突的基本价值标准,和谐有序地解决各种矛盾。二是人民大众需要主导性价值观来规范各种社会失范现象。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着广泛的社会失范现象,如在政治生活领域存在的权力私有化,权力商品化、权力不作为、权力滥作为等现象,在经济生活领域存在的契约意识薄弱、肆意侵犯知识产权、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在日常生活领域存在的奢靡无度、作风糜烂等问题。这些失范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损害了人民大众的利益。这迫切需要在日常生活领域塑造主导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规范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领域的失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