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16)04-0135-05 DOI:10.13231/j.cnki.jnip.2016.04.025 历史虚无主义是活跃在中国当下的错误社会思潮之一。其以历史唯心主义的选择论为逻辑起点,歪曲和否定近代以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质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成为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迎合西方和平演变需求,分化、制约中国和平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由此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并产生一批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已有成果在分析历史虚无主义产生原因与背景,揭露其危害与本质,归纳其表现与特点,研析其扼制对策方面颇有成效。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对基层社会民众,尤其是青年人群历史观负面影响的实质性研究,国内外历史虚无主义比较研究,历史、教育、传播等多学科综合性系统研究,长时段、宽视野、宏观性、微观性等多元方法运用研究,历史虚无主义与相关思潮关系研究等方面仍存广阔空间。理清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成效与缺失,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动态,进而推动研究的系统化、深入化和科学化,是为新需要、新趋势。本文拟就近年来国内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存在的问题,介绍和评论学术界观点的同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对策。 一、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背景与原因 有学者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重新泛起具有深刻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从国际上看,唯心主义历史哲学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的主流。其片面强调人的主体性、理性和自由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以历史认识的相对性、历史选择的任意性、历史事件的单一性和不可预测性等否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反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以此为基础,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出现“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等谬论,与此相应,一些历史学家否定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猛烈攻击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史;出版大量以攻击革命为主要内容的书籍和论文,提出要重新评估、定位“革命”。从国内看,我国现阶段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此相适应的非公有制思想意识在国内出现[1]。研究者进一步指出,近20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重新泛起,多以西方对我国所取和平演变战略为背景,是国内外反社会主义势力策略变化下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在国内重新泛起的原因,有研究者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全面呈现,原因在于受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剧烈影响,加之中国社会从以政治为导向社会向以经济为导向社会的急骤转变,弱化了传统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价值,一度否弃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现代意义,甚至包括西方精神文化在内的整个人类精神文化价值。一种观点认为,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国内重新泛起绝非偶然。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潮大量涌入,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思想界出现以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要特征,大肆攻击中国革命的错误思想。当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把和平演变重点瞄准中国后,他们企图利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交流活动大肆进行全面的思想文化渗透,加之国内一些奉西方文明为圭臬的人趁机配合,使历史虚无主义快速蔓延。 一些西方思潮的涌入亦为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提供了支撑。如史学领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否认历史规律、客观性与科学性,将客观存在的历史视为历史学家的主观构建物,为中国思想界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与思维方式支持。新自由主义以“西化”中国为目标,经济上主张全盘私有化,政治上主张多党制和宪政民主,价值观上宣扬西方“普世价值”。出于否定当代中国现实社会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需要,一些自由主义学者竭力主张重新解说中国近现代史、清算革命传统,这不仅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创造了思想氛围,亦确定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旨和核心观点[2]。 由国际环境观察,20世纪末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发生造成“资”大“社”小、“西强东弱”的国际整体格局。以此为背景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失败论”“渺茫论”为历史虚无主义乘虚而入提供了适宜土壤。加之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引起各种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为历史虚无主义再度泛起提供了难得机遇。在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四起的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同时,有学者尝试从国内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教育、宣传存在的不足查找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囿于历史原因,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在应对信息化、全球化裹挟下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冲击时,常会出现应对乏力现象,从而构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的另一有利因素。 已有研究宏观讨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国内、国际背景的同时,亦关注到具体学术研究领域。他们指出史学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的具体因素,认为一些史学研究者的史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存在误区。部分研究者为刻意追求学术观点创新,采取实用主义、历史相对主义态度,不加辨别否定或贬低前人研究传统和某些已成定论的研究成果,对西方各类学术思想,尤其与唯物史观相左观点,未加辨别即盲目当成科学理论而大加追捧,最终难免落入历史虚无主义的窠臼。有些研究者轻视历史资料辨伪和充分占有,仅凭一些表面历史事实大胆立论,随心所欲挑选零碎历史材料加以涂抹或剪裁,凭主观臆断歪曲和否定历史[3]。加之缺乏理论思维能力,陷入历史资料漩涡不能自拔,以至于对过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获得的中国近现代史正确认识采取简单否定态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