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2-0122-007 马克思指出:“人在把成为满足他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进行估计,赋予它们以价值或使它们具有‘价值’属性。”[1]409价值就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价值意识伴随人的主体意识产生发展而逐渐生成发展,随着人的主体意识经历由自在到自为的发展,价值意识也经历自发到自觉、自省的发展。从历史的纵向坐标审视,表现为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萌芽、生成、同构、演进及现代转化过程。而以传统价值观为深层结构演绎的传统文化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那么,厘清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历史演进脉络及其规律对科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实践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原始社会:混沌意识与前价值观念萌生 人类的价值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生产、生活实践的开展,伴随文化创造与积累,经历前价值观念到价值观念的发展。从“人猿相揖别”时起,反应主客体关系意识的价值意识就萌芽了,只是此时的价值意识还是混沌、模糊的,是处于前价值观念状态的。所谓前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人类童年状态的模糊价值意识,或者说是人类非逻辑的史前价值观念”[2]55。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先民们所能产生的价值观念并非是理性价值抽象与判断的思维形式,而只能是一种在与外界作用后被动、消极地形成的一种非理性的、非逻辑的价值思维形式。归而言之,原始社会人类的价值意识经历了从无到有,再从埋没个体于整体的集体价值意识到个体价值意识萌芽的发展过程。 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后,采集和渔猎范围得到一定扩展,原始先民对自然的征服能力得到加强,人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发展,他们已经能够进行一些比较复杂的幻想实践。原始先民逐渐认识到许多自然现象与他们的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但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他们仍然很软弱,对于许多自然现象仍然无法解释,对于自然灾害的威胁压迫也束手无策,于是他们逐渐把生活中的成败得失归结于某种自然力,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恩赐或惩罚,错误地将自然力超自然化,幻想自然现象是受某种神秘力量控制,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心理。以捕鱼为生的部落则主要崇拜海龙王,以捕猎为生的部落则主要崇拜山神、猎神。应该说此时原始先民的思维才逐渐将自身与自然界区分开来,才逐渐有了朦胧的主体意识,这是价值意识发展的必要前提。 图腾意识、图腾崇拜的出现才是原始先民开始认识自我的表现,第一次将眼观转向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身。图腾崇拜,盛行于母系氏族社会,意指以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为“图腾”,也就是作为本氏族的标志或象征。加以崇拜、信仰。如神话传说中,少皞氏以鸟为图腾,禹部族是以薏苡即苤苜为图腾,伏羲这个部族是以无生物——风、雷、彩虹为图腾。图腾崇拜是原始先民群体主体意识的朦胧发展。图腾是维系氏族部落秩序的纽带,是各成员的共同意识和精神支柱。图腾崇拜之下萌生的集体主义价值意识具体也规范着氏族部落各成员的日常活动,它引导本氏族部落成员间要团结、互助、关爱、平等,虽然这些意识并不是个体价值理性、自觉思维的结果,但这些是价值意识生成的发酵要素。自然在生产力仍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这种集体主义价值意识灵光还仍然具有巨大局限性,实际上,它仅限于本氏族部落成员间。只要跨出这个范围,便是为了生存竞争而产生的生死搏斗、厮杀抢掠,而“勇敢”则成了野蛮的美称。“正义”成了一部落占领另一部落的荣耀。也可以看出此时的先民们从集体价值意识本位出发形成的“勇敢”、“正义”价值意识也并非理性反思思维所致,仍然是一种非理性思维的价值意识表现。图腾崇拜下生成的集体价值意识还具有埋没个体于整体的价值趋向。面临各种蛇虫猛兽、自然灾害的威胁,原始先民为了求得生存,必须“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3]45,此时,个体是绝对从属和服从于集体、氏族、部落的。 个体作为意识的主体和具备个体价值意识是源于祖先崇拜的出现,而祖先崇拜的出现却得源于父系制的建立。父系制阶段,男性的生产劳动作用得到加强,再加之氏族首领和家族长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使人们产生了畏惧、崇敬和顺从心理,致使他们相信男性祖先的鬼魂有着强大的神力,能够保护活着的子孙后代,从而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在这种原始迷信思想下,一些氏族内部逐渐形成了对那些曾经为本氏族的发展做过巨大贡献的已故男性祖先的崇拜,并通过追掉、安葬、祭祀等仪式以表敬畏、尊敬。对祖先的崇拜起初其对象主要是父系氏族的共同祖先,后来又增添了家族其他祖先,再后来发展至对首领、对英雄人物的崇拜、敬仰。祖先、首领、英雄崇拜等已不再是物,而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人。崇拜对象被崇拜的原因不仅在于与崇拜者有无血缘关系,更在于是否对本氏族、本家族有无重大贡献,即“祖有功,宗有德”,体现的其社会原因。可以看出,此时,对人的崇拜已经占据支配地位,说明人类的价值意识特别是个体价值意识已经发酵萌芽。而价值意识也逐渐从自为到自觉的发展,价值思维也逐渐从非理性认识判断到理性认识判断的转变,即开始萌生以个体的利益诉求而进行价值反思实践。如《尚书·皋陶谟》曾记载,“舜帝与皋陶、大禹讨论政务,皋陶说‘在知人,在安民。’大禹说‘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可以看出,在尧舜禹时期,已经初见维护社会秩序需以民众为本位的价值思想取向,这也是以人为本位进行价值思维的先例。虽为神话传说,无法考证是否属实,但从夏尊命、商尊神到周的尊礼,敬德的价值主体转换,可以追溯原始社会末期存在着以人为价值本位的思想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