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4)11-0128-00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语言受到了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追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健康,给他们的思想行为带来了许多新变化。辩证地分析这些新变化,认清网络语言流行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准确分析利弊,加强正面引导,对于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双重影响 为全面了解网络语言的流行对大学生群体思想行为的影响,笔者以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为主要考察指标,以“大学生网络语言流行现状”为主要考察内容,开展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网络语言基于其时尚新潮、表意简洁、传播迅速等特征,日益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给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双重影响。 1.激发了创新意识,但弱化了价值判断能力 网络语言的流行,为大学生张扬个性、标新立异,自由地发表言论提供了便捷途径。同时,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也推动着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更多构思新颖、幽默生动的网络新词。这些网络新词一旦成为网络热词,就会使他们获得巨大的成就感,从而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网络世界里,少数人利用网络语言容易复制并能够迅速传播的特点,极力推行在西方盛行的追求享乐至上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经济领域主张全面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政治领域主张取消人民民主专政的宪政思潮等。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一些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时尚新潮的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尚浅、缺乏一定的政治鉴别力和价值判断能力,难免在琳琅满目的网络信息中迷失方向,成为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雇佣的网络水军,盲目跟风、转帖、跟帖,制造所谓的“民意”、“声音”、“解读”,混淆视听,妄图干扰中国改革的大方向。可见,网络语言在增强大学生所谓的民主自由观念的同时,也弱化了其社会主义价值观、民族认同感、社会责任感等。如果对这些思想和行为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 2.网上口若悬河,但在现实交往中却存在“失语”现象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与他人打交道,与他人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人际关系健康、和谐,才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QQ、MSN、微信、飞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以其免费、安全、方便、快捷等特点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许多大学生在网上口若悬河,积极建立了自己的好友群,对于他们结交诤友、交流思想和情感、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调查显示,某些大学生在长期“人—机”交流的环境下,网络上侃侃而谈、谈笑风生,但在现实生活中寡言少语、词不达意的“失语”现象却频频出现。某些大学生由于自由时间增多,不能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沉迷于网络交流,看似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交流的障碍,实质上却疏远了与周围同学的关系、与家人的关系。由于网络语言与生活语言存在巨大的差异性,有些学生在网上交流酣畅淋漓,一回到现实生活中就出现诸多不适应,在口头表达、人际交往、组织能力等方面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3.尽情地宣泄情感,但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能力 虽然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总体上是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但由于某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对大学校园的冲击、大学生情感的失意与交往的受挫、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学习和就业的压力等因素,使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大学生情感情绪容易波动。不满、愤怒、抱怨、悲伤等消极情绪容易使他们消沉,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甚至影响其身心健康。大学生通过在网络上评价社会现象、抒发个人情绪、与好友交流等方式,及时地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对于他们自觉地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虽然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的特点,但它是公共空间,言论自由是有边界的。某些大学生在宣泄情绪时容易出现语言暴力现象,表现为出口成脏、肆意谩骂、滥用人肉搜索等,个别学生甚至会进行人身攻击、侮辱他人的人格。调查中,笔者发现对于SB、TMD、NB、卧槽等不文明网络用语,22.90%的受访者“网络上使用较高,现实生活中较低”,16.60%的受访者“网络上和现实生活中都高”,还有30.12%的受访者认为“虽然不文明,但很有创意也很能表达情感,要宽容对待”。这一现象反映出大学生尚未形成文明上网的习惯,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尤为紧迫。 二、积极利用网络语言流行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带来的契机 网络语言的流行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愈来愈深的影响,也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更有效地与大学生沟通交流,转变话语体系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带来了新的契机。 1.通过网络语言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言为心声”,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是思想和行为的反映。通过了解大学生的语言无疑可以很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摸清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疑惑以及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提高教育的效果。但是,由于一位教师面对的是几十名甚至是几百名学生,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直接与每一个大学生进行交流。即使进行了直接的沟通,但由于面对面的交流存在诸多局限,学生未必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教师。因此,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真实的思想道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