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4)05-0004-10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并不是为了将其作为美丽的字眼写在纸上供人赏析,而是为了以之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形成中华民族动人心弦、催人奋进的走向文明进步的精彩乐章。而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静静的乐谱转化为跃动的旋律,显然离不开精熟乐谱的乐手,离不开乐手醉心于其中的真切演奏。这乐手,就是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乐手的真切演奏,就是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践行。那么,怎样才能作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呢?笔者从融于教、涵于制、行于众、化于境四个角度展开探讨。 一、融于教 “融于教”,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通过教育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输、内化于教育体系所能覆盖到的每一位教育对象、每一位教育受众。这里所谓的“教育体系”,可有宽、狭两种理解。就狭义而言,教育体系即我们常讲的国民教育体系,或者说是学校教育体系;就广义而言,教育体系除了包括国民教育体系之外,还包括面向社会大众的社会教育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于教”,既要融于学校教育体系,还要融于社会教育体系。 (一)融于学校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体系是一个社会主流思想文化流注于社会机体各方面的主渠道,也是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筛选、净化、调节的基础性机制。美国实用主义大师杜威曾对学校这一特殊社会机构的功用作过生动的解析。他称学校为一个“简化的环境”——“复杂的文明过分复杂,不能全部吸收。必须把它分成许多部分,逐步地、分层次地、一部分一部分地吸收”[1](P26)——学校的功用就在于能够对这复杂的文明进行挑选、简化,并按照青少年的认知规律予以秩序化,从而实现文明的传递。他还将学校誉为一个“净化的环境”——“尽力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丑陋现象……尽其所能抵制它们在通常社会环境中的影响。……选择其中最优秀的东西,全部自己使用,努力强化它们的力量”——经过这种文明的筛选,学校“把有助于未来更美好的社会的部分传递和保存起来”[1](P26-27)。他同时还强调,学校也是一个“平衡的环境”——通过这样的环境,“同一个政治单位内,不同群体的联合所引起的离心力才能得到抵制”,不同的个体、群体才能突破各自的局限,“和更广阔的环境建立充满生气的联系”,“比任何孤立群体的成员看到更为广阔的前景”[1](P26-27)。这里的简化、净化、平衡等等之论,其实都从一般道理的层面揭示了学校教育体系的特性、功用,揭示了学校教育体系在文明筛选、主流建构、政治同化等方面的机制与意义。古今中外,在紧紧依托学校教育体系推进主流思想文化建设这一点上,可谓概莫能外。学校教育体系,自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当充分借助的极其重要的渠道。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于学校教育体系,核心是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最基本、最核心的组织形式,也是最能体现学校教育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的教育组织形式。对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程体系这一命题,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作为思想理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纳入课程的内容体系之中,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所有相关内容,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和要求。就前一个角度而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教学内容融入课程内容体系之中,既包括纳入作为直接德育课程的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中,也包括充分反映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相关课程之中。后一个角度,更是所有学校课程建设尤其是意识形态属性很强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别的课程建设应当遵循的一个价值尺度。 将上述两个角度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需要我们从纵横两个维度作出精心的课程设计。从纵向维度而言,就是要实现不同层次学校教育中课程体系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有机衔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不只是应当纳入、反映到某一学段的课程之中,而是要纳入、反映到所有教育层次的课程之中。但这种纳入、反映不应是简单重复式的,而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教育内容的整体规划等而作出深浅不一、各有侧重、形式多样的纳入。 从横向维度而言,就是要实现不同类型的课程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整体贯穿。不同类型的课程恰如多个圆环构成的同心圆,圆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最内的圆环是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话,那么,依次向外,便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其他类型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在这不同大小的同心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越靠近内环,其在融入、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面的职责便越重。即使是处于最外环的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曾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校长和美国联邦教育署长的欧内斯特·L.博耶(Ernest L.Boyer)曾经提出过“内涵丰富的主修专业”(the enriched major)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主修专业将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本学科所要考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本学科所包含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是什么?本学科所面临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是什么?……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学会从历史、社会和伦理的角度看待他们的专业。”[2](P64)这一见解,其实也启发着我们,我们在学校中开设的所有课程,即使是自然科学的课程,也都需要我们把它放在民族复兴、社会进步这一大视野中来看待,讲清它的社会意义、伦理要求。真正把这些内容讲清讲透,也是推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践行的有益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