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15(2014)01-0131-04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形态,它以互联网、数字存储和移动通讯为技术支撑,以网络论坛、手机报、博客、微博、微信、数字电视为主要形态,是一种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群体化等潜力和特点正快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着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样态,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新媒体自诞生到鼎盛具有周期短、速度快、认可度高、运用范围广等特点,因为其契合了当前大众的需要,特别是更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社交沟通的重要渠道,故而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提出了客观要求。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创新的必要性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的创新。 1.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心理有明显变化 新媒体的影响力在当今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今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属于“90后”,独特的成长发展的环境塑成他们了一些较为特殊的心理价值倾向,其群体性格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为鲜明的个性化——重视自我或彰显自我,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价值实现,对传统容易表现出一定的逆反性心理倾向,等等。 当大学生“遇上”新媒体后,特别是在虚拟网络空间中,他们因剥离了社会身份和附加属性,交流变得更为隐蔽和自由,言论和表达也会异常活跃和流畅,话题价值基调、是非观念取向总体正向且积极,但因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喜好偏向,也往往会以一种非常态化、调侃自嘲的形式呈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媒体环境下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步推进,要致力于创新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理念,奠定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基础。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当与时俱进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断深入,十八大报告也为我们探寻利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供了方向。在相当长的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按照主题来设计理论板块,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等等。如果按照主题进行纯粹的理论知识传授难免会枯燥、乏味、单调,也会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社会现实问题以及社会实践环节脱节,背离了需求是产生行为的原始推动力这一原则。通常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载体使用上主要以黑板、粉笔、教鞭等传统的教学工具为主,即便增加了多媒体教学环节也只是一种点缀,从总体上看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无法将学生从手机小屏幕吸引到课堂中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从大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品格和作用。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主体身份具有确定性,而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往往处于主导、权威者的位置,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在主客体关系上则更多地强调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和平等交流,基于此,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该充分体现出立体性、动态性和超时空性,改变仅仅以“熟人关系”[2]模式来传授知识和进行价值引导的模式。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体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 新媒体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形式或工具意义,但是绝不能让形式遮蔽或掩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或内涵。我们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是新媒体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缺乏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支撑,新媒体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只会流于形式,不仅会走向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面,而且还不利于人类,特别是青年学生群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新媒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上的延伸和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必须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新媒体社会在虚拟的实践条件和环境中形成的判断和观念,必须经过现实社会实践的考察和检验才能最终被认可、接受和推广。正是因为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介入,促进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更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以新媒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为拓展,建立新媒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实现两者的互通与融合[3]。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1.丰富性 基于互联网服务和云服务的新媒体技术,其本身就拥有数量惊人的综合类资源。每个人又都能进行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此外,还可以通过复制链接等技术,将其他相关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中的信息整合后制作成电子版资讯上传到网络平台中。海量信息使得新媒体快速传播成为了可能,也使得大量且新鲜的信息资源与素材可以源源不断注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为教育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互动性 网络是现实的延伸,既是现实的人的延伸,又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环境实际上是“网上”与“网下”互动影响的系统[4]。虚拟空间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是现实背景和现实根源的折射和反映,网上问题的解决也必须参考网下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虽然如此,但网络世界又不是现实社会的简单复制和叠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电子版”。因此,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用“网上工作”取代“网下教育”,而应该探索“网上引导”与“网下教育”相配合的机制,既要“键对键”,也要“面对面”,网上网下工作配合互动,使教育效果聚集放大[5]。二者相辅相成,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更调动了他们获取资讯的积极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以往教条式的说教,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