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12)11-0094-004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阶级性的实践活动,立场问题重大而根本,它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属性,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当代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此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前提性的事实加以对待,少于探讨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以及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等问题,以至于把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问题简单化、形式化、标签化,笔者拟就这些问题作些粗略的探讨。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哲学立场,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也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历史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但它与历史上一切形态的旧唯物主义不同,不仅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还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的辩证思维方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哲学立场上无疑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以之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做调查研究以主观想象断言人们的思想政治状况者有之、囿于书斋书本而决策谋划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有之、用陈见偏见框定束缚人们的新思想新观点者有之、擅于成绩优点的片面夸大而回避现实问题者也有之,惯于简单化地用想当然的数字量化评测人们思想状况者亦有之……使思想政治教育离人们的思想实际渐行渐远,以至于某些情况下实效不佳、收效甚微。出现这种情况,无疑在于背离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工作方法,但从哲学立场的角度究其根本,则是唯心主义在作祟,用主观替代客观。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要尤其注意把握其彻底性和辩证性的品格。就其彻底性来讲,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强调,不管是面对自然界,还是面对社会历史领域或人们的思维领域,都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从人们思想得以形成的客观实际出发,把握人们思想形成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性。对一种思想观念、理论体系进行认识和把握,对一种社会思潮和观点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批判,必须要深入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的客观实际去加以认识和把握,不能离开其赖以产生的社会存在而空发议论、异想天开。就其辩证性来讲,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强调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事物,看待问题要客观、全面,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坚持以辩证的观点看待人们的思想,从思想认识的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中去加以分析和认识,不能把人们的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孤立、静止的东西。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还要强调不能把唯物主义哲学立场当作一个口号或者一个标签用以装点门面,时时讲、处处讲却又空洞无物。任何时候,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基于客观存在的事实认识人们的思想,而不能以主观的愿望、想象、意愿等替代事实并以之作为分析、认识和解决思想问题的出发点。1890年8月5日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曾就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出:“对德国的许多青年著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大体上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诀窍。”[1](P691-692)在这里,恩格斯批评了简单对待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做法,强调坚持唯物主义,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得出观点和结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唯物主义,也不能把唯物主义作为一个标签加以粘贴,或者是作为一个公式加以套用,而是要把它真正当作立场来对待,基于这一立场分析和解决思想问题,开展实践。 二、服务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以服务无产阶级作为其阶级立场,根本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本身就是无产阶级的理论学说,代表和维护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是对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的理论反映。恩格斯曾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芩》一文中深刻指出“共产主义作为理论,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种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2](P211)这非常鲜明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学说不维护任何什么特别阶级的利益,它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因为无产阶级的利益代表整个人类的利益,《共产党宣言》明确地提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人代表的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它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可见,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它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维护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具有服务无产阶级的鲜明阶级立场。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无疑要坚持服务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站在这样的立场上去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现实中一些人无视、忽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和服务无产阶级的根本立场,离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属性去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在研究中陷入纯粹的抽象和概念范畴的思辨,企图构建所谓“科学的”、“超越了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在实践中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色彩,这在本质上都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性的本质属性,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偏离了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这种偏离阶级立场的现象在现实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比如,近些年来,一些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看不到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的阶级属性,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加以批判,甚至任由其在思想理论界泛滥,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认识不够,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立场意识不强。又比如,一些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中,主张用多学科的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取消或淡化马克思主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地位,这实质上也是在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立场,抹杀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剥削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根源仍在于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立场认识不深。再比如,面对国际范围的意识形态斗争,一些人缺乏必要的阶级斗争意识,放弃从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和阶级斗争的视角加以分析和看待,主动把本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问题看作文化现象,以“国际文化交流”、“国际文化传播”、“文化的国际视野”等作为招牌和幌子,用抹杀阶级性的美妙而动听的词汇替代本属于阶级性内容的实践,这实质上是自觉放弃阶级立场。立足当代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无论是推进理论建设,还是促进实践发展,我们都需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阶级立场,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方法分析和看待问题,凸显并维护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