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5)11-0092-03 2015年1月17日至2月6日,笔者参加了由李兆基基金和培华教育基金资助、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赴美国研修团的学习,研修的主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服务体系”。在美国期间,我们先后对乔治梅森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北亚利桑那大学和加州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等机构进行了研修考察。笔者重点关注了上述五所高校的学生价值观教育情况。 一、美国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演变 早在1789年,马萨诸塞州的学校教育法案就主张教师应当使学生养成“虔诚、公正、诚实、爱国、仁慈与博爱等美德”。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学致力于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价值养成,把价值观教育看做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并主张从智力、道德、宗教等各个方面塑造学生的品性。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价值中立”原则成为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相当一部分大学及其教师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合格劳动力,价值观问题和道德观念的教学或教育并不一定是十分必要的。在社会文化多元化、激进个人主义以及道德相对主义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大学价值观教育逐渐让位于“学术和技术训练”。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开始出现颓靡之势,人们信仰普遍缺失,社会整合出现危机,青少年社会化失败比率剧增,社会共同价值观念虚化等等。这些问题引发的犯罪率上升和社会的分裂,严重危及美国社会的稳定和普通市民的安全。美国社会、政府和个人都通过反省,认为这是美国长期忽视价值观教育的结果。因此,针对价值观教育的各类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各种涉及价值观教育的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纷纷建立,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开始复兴并有了新的发展。吸取这个教训,大学的价值观教育再也没有放松,且成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方针和大学走向国际化的内容。 二、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特点 1.理念科学,目的明确。从我们考察的五所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美国大学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普遍高度重视,积极作为不张扬,应对问题不回避,有一套体系化的科学观念,这就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培养“全人”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服务学生成长的理念,打造学校与学生发展的“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指向性十分明确,这就是要培养将世界意识、人类意识、国家意识、社会意识、个人意识结合起来,具有诚实、礼貌、自律、同情心,责任、自由、平等、博爱、爱国等价值品格与国家和社会认同感的国家公民、“世界公民”。 2.法律规范,制度保障。美国联邦和州都有相应法律,规定大学必须开设有利于学生价值塑造的通识课,每个学生都必须修习美国历史课,以实现每个公民“爱美国、爱美国政府、爱美国的社会制度”的目标;除了法律要求外,政府还要求采取学分制等硬性制度,保证教学计划中的价值观教育和品格培养课程的开设和学习。我们考察的五所学校均有这样的要求。 3.方法灵活,实施有效。第一,突出课程渠道,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学校通过开设课程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并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特色有所侧重。当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并不局限于某一专门的课程,而是通过课程设计将价值观整合,充实到通识课、学科课和课外辅导课等几乎所有教育教学内容中。其中,通识课以显性课程为主,主要包括文学、艺术等人文课程,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课程,美国历史、总统制、西方思想史等历史课程(还有自然和管理科学类课程)等。这些课程的政治性、伦理性都比较强,渗透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念,目的就是诠释美国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传授价值标准观念,构建道德判断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让学生学习模仿那些在美国发展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及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社会组织所表现出来的品德精神及价值追求。在通识课程之外,众多的专业学术课程同样隐含着价值观教育内容。在五所高校,法律课较多地探讨道德冲突;实验学科更多强调的是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管理学科则突出社会公正和公平的教育;而对商学学科,则强化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教育。与此同时,美国大学还非常注重课外思想和学业辅导、各类活动等非正式隐性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功能。 第二,突出主体性,价值观教育实践化、生活化。一是通过主题明确的课外实践活动的教育和间接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美国的价值观念。学校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将学生的体验、感受和实践放在优先的位置,引导学生围绕个人发展、社会需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锻炼自由思考和探索发现的能力,通过培养价值理性发展道德,完善人格。五所大学以学生的成功与发展为目标,把价值观引领渗透到实践中,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对社区服务与贡献;积极引导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和学生社团组织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团队活动和实践中达成价值认同和共识。二是通过关注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各种关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走向成功,增强学生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为了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完成学业,学校成立了各种学生事务服务机构,帮助学生解决从申请入学、选择专业、学业发展到毕业等各个环节的问题。为了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美国建立了由联邦、州、高等院校和慈善机构组成的混合资助模式,包括以经济需要为基础的资助和不以经济需要为基础的资助机制。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理问题,学校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专业化、全方位的心理咨询、辅导和矫正工作。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难题,建立了以学校为中心、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为毕业生服务的运行机制,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咨询、指导、培训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政府和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并由此生发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情感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