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16(2012)07-0097-04 全球化与网络化给人类带来一场“没有硝烟的革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受到冲击。共同体理念是当前一个创新理念,它将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后现代主义者鲍曼在其《共同体》中描述,“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1]虽然构建共同体存在不少争议,但教育共同体已成为时代所需要,并为国内外教育实践所推崇。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教育部规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讲授的是国内外时事政策热点问题,相比其他课程,对时效性与政策性要求最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科综合性要求高、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以湛江师范学院为个案,通过探索“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时政论坛”的“三维教学模式”改革,贯通“三个世界”(现实的经验世界、虚拟的网络世界、静态的文本世界),构建“时政教育共同体”,有效地促进队伍整合、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与困境 课程建设需要立足于课程特点,形成课程建设特色。形势与政策课既有着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一致的共同性,也有着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从目标上说,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目的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相一致的,即着眼于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而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多变性”。对于高校具体情况而言,主要有三大特点: 首先,教学内容时效性要求最高。形势与政策课讲授的是国内外时事政策热点问题,对内容的时效性和政策性的要求都很高。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随着国际国内的形势发展来选定教学内容,注意针对性、现实性和实效性,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但形势与政策教育毕竟是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因此,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与社会政治运动、社会政治生活混淆,更不应该被后者所替代。尽管它们都是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但还是应该有根本的区别。因此,要正确处理“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社会政治运动和政治生活的关系。“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既要强调与时俱进,适时调整、穿插时事热点,同时,又要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去分析问题和理性爱国。 其次,教学对象人数最多。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和形势与政策课的学分规定,作为围绕当前时事热点而开设的动态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对象覆盖高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它的开设促进大学生了解国内外时事政策,为大学生的考研和就业提供重要信息。 最后,教学队伍建设覆盖面最广。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都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如湛江师范学院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讲教师,除了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之外,大部分政工人员都参与了这门课程的授课。所以,“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建设事关全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队伍整合。 因而,如何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社会化、教育人性化的成功对接,促进“政治价值认同—社会资源共享—个体全面发展”的统一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推进时政教育的整体性研究和运作,不仅影响全校学生的教育质量,还事关高校“大思政”的队伍整合和资源共享。 二、构建“时政教育共同体”的理念与意义 “共同体”一词在文献中有着不同的界定,但其共同之处都含有“共同利益诉求、共同价值取向、共同归属感”的意味。当前各种教育共同体及学习共同体的提法与实践成为大势所趋。在全球化和网络化视野下。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境,如何进一步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理念,构建“时政教育共同体”这是一个急迫而开放的论题。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理念”[2],我们将“时政教育共同体”界定为:它是基于高校“大思政”局面,怀着共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由高校党委宣传部、思政部等为主体共同参与,以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为准则,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的时政教育的生命有机体。它包含三方面内容:在人的方面,强调“时政教育共同体”的政治价值认同,强化归属感和责任感;在物的方面,强调社会资源共享和学科资源共享;在系统运作上,强调优化教育环境,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对国家和人民深切了解和热爱的体悟中,学会担当社会责任,进行意义和身份的双重建构,实现结构功能转换。其理论与实际价值主要体现为三点: 从国情而言,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源于内外的经济压力和文化冲击都很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推进政治认同显然具有紧迫性。回顾中国共产党和国家艰苦奋斗的历程,不难发现作为“生命线”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的作用。要在功能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结构上需要建构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生态系统研究,从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 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而言,影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主要源于:一是学校教育的资源的有限性与功能的有限性;二是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教育价值冲突,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是影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方面;三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整体性建设存在不足。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位学校教育的有限功能,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而构建以价值共识、资源共享为基础的“时政教育共同体”,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