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8-4002(2011)01-0078-04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公共课,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中的作用不容低估。但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临困境,其教学理念和模式尚未形成明显的高职特色,仍不同程度地简单复制或直接借鉴普通高校,致使教学效果弱化。本文拟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和高职学生等方面的特殊性,尝试从教师、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等维度入手,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探讨。 一、实现思政课教师的两个转变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思政课教学改革能否做好,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能否建立,关键在于教师。这要求必须不断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实现思政课教师角色的两个转变。 (一)由教学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思政课教师必须改变旧有角色意识——认为高职层次的思政课教学只需完整传达上级文件精神,传授书本既定理论知识,因而在教学内容上鲜有钻研。新形势下的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科研意识,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懂得授课质量的提升必须依赖于相关学科的科研深度。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而言,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系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要学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各种背景知识、前沿知识、边缘知识,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乃至文学艺术等,使自己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次,还要深入研究高职教育的规律性和特殊性,了解不同历史时期高职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变化;全面调查、深入剖析教育对象的内部特征。再次,具备高度敏感的“问题意识”。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掌握国内外时事与动态,并能对其中的变化进行合理分析。 (二)由授课型教师向人生导师转变 针对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弱、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论内化过程比较吃力的特点,思政课教师要以课堂为载体,利用各种途径,通过信念、情感和知识的多种力量向学生传递真善美的高尚价值观。在此,教师不仅需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发展和规划,关注其成人之道,自觉担当学生的人生导师。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浓厚的人文情怀。首先,热爱和忠诚教育事业。对所从事的职业表现出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态度和决心,在此基础上,生发出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并积极热情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其次,拥有爱心教育的理念。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充分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呵护学生的创造潜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对学生一视同仁,在人格上给予均等的尊重,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同质的关怀与爱护。再次,将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追求。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情感的充实,更要使学生的心灵日益和谐,充分感受到生活的愉悦和生命的幸福,在面对人生中诸多挑战和选择时,始终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同时,引导学生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积极体认,维护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帮助学生顺利跨越因人生矛盾而引发的困惑,为其灵魂构建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 二、摆脱教材系统性特征束缚,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合理转换 目前,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思政课教材是统一版本。但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普通高校侧重于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则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同时,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学时差异较大。① 综合这两方面因素,为更好服务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精心研究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如何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合理过渡。 (一)在宏观把握教材整体性、系统性基础上,由“面”及“点”,明确两个“重点” 思政课教材是由各门具体课程教材构成的完整体系,各门课程教材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呼应,共同统一于总教学目标之下。同时,各门课程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而言,首先应全面了解和掌握整个理论体系的框架、各门课程所涵盖理论的产生过程以及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学术造诣,使思政课教材所涵纳的知识经过消化变成具有个人体悟的理论而不是完全外在于己的他物。其次,还必须解放思想,打破教材系统性特征的束缚,充分考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特点,分层次设置教学目标,做好两个“明确”:立足于各门课程在思政课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各门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立足于各门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实践要求,明确具体的重点讲授问题。 (二)找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着力点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段话实际上已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清楚地指明了着力点,即:改变过去纯理论的说教,顺应高职教育向“技能本位”转变的趋势,满足高职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首先,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培养学生以诚信、敬业和责任为重心的基本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的良好法制观念。第三,提升人文素质,塑造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使之学会求知、做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