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阐明了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国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日益尖锐复杂,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西方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也会对一些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从国内方面来看,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面对挑战,我们必须深入贯彻《意见》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新观念,着力创新,坚持以学生为本,特别要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如何更好地做到“三贴近”,笔者有以下浅见。 一、贴近实际,克服“角色偏差”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实际,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分解为具体化、层次化的阶段性学习计划。引导大学生把学习与成才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与持久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对大学生教育中,不能总是“满堂灌”,用传统的思维方式说教,“大话”,“套话”连篇,那样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 学生接受教育是一个心理过程。心理学家谢里夫认为,个体所持有的态度不能用某一个点来表示,而应用一个区域来解释。该区域分接受区域、态度不明朗区域和拒绝区域三个部分。根据谢里夫的理论,学生在遇到来自思政工作者的一个劝说信息或新的观点时,首先会对此进行判断,弄清楚这些信息、观点是什么性质的,即弄清在个体自身的态度区域中处于哪一位置,然后才会根据上述原则来作改变或拒绝改变的反应。当新的观点与工作对象原有的观点相差过大时,就会落在拒绝区域,那些“大话”、“套话”只会被拒绝。 常有这样的现象:专职干部和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政治教师的“谆谆教导”,往往并不太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甚至还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而一些专业课教师在课堂内外的举止却能影响到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甚至人生价值取向。 思政干部在教育活动中说教较多可能与其在角色认知和角色扮演方面偏差有关。首先是角色认知的偏差。有些人存在片面的权责观。一些政工干部偏好于行使“教育”他人的权利。却忽视教育的自身责任,忽视教育的效果。在一番高高在上的说教之后便以为万事大吉,不管其对象是否接受了他的意见。对角色行为模式也存在片面认识。一些政工干部把思想政治工作理解为简单的灌输,就是我说你听,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也得执行。其次是角色扮演的偏差。角色扮演是指个体执行角色规范的行为表现过程。角色认识的偏差会导致扮演的偏差。他们不是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事例来育人,而是无的放矢,使思想政治工作形同“空壳”。一些政工干部缺乏对工作对象的尊重,常板着面孔说教,这种无情说教无形中就在双方之间筑了一道墙。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话不在多,有情则灵;声不在高,有理自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融,春风化雨,思想政治工作才有实效。 二、贴近生活,让真理与人格魅力说话 大学生活赋予了青年学生以广阔的空间和比较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贴近生活,就是要通过正确的生活观、消费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意见》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高等学校要从严治教,加强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在这方面,湖北大学每年寒暑假都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各类学生社团,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不断拓展,做到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节假日与平时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学校还将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列为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渠道。 近三年来,学校共组织了65支社会实践团队赴老、少、边、穷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80%的学生参与了此类活动,累计撰写调查报告3000余篇,产生了一系列成果。有的被评为《湖北日报》年度新闻奖,有的理论分析文章获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中国教育报》、人民网、中华网等40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转载、评价;文学院学生崔露,利用节假日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郑州、武汉等地采访上甘岭战役的将士和他们的家属,用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28万字的采访专题《情系上甘岭》,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亲自为该书题写书名,多家杂志和新闻媒体对其中大量内容予以选登,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2001年以来,湖北大学先后有12支小分队受到省级以上表彰,25名同学被评为省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学校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