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11)02-0045-03 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作为信息传播交流的新方式,正以潮流般的态势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这种深刻影响的实质在于: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创造了人的新的生存状态、交往空间和发展条件,形成了信息时代一种崭新的网络环境。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他们是网络技术应用的主要社会群体,网络活动已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如何准确把握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着力优化育人环境,如何切实增强网络环境下德育活动的成效、着力创新方式方法,这两方面课题的研究和探索,开拓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推动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深入分析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突破点,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网络环境的新特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种是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前者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广义界定,提出的问题是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对于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方式造成全方位影响的宏观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手段、机制等如何创新发展;后者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狭义界定,提出的问题是把网络仅仅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工具、新手段、新载体,如何应用网络丰富和完善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上两种理解具有内在的联系,作为环境的网络实际上是作为工具的网络的普遍化、日常化的结果。但是工具可以使用、也可以摆脱,而环境具有“包围性”,环境的摆脱并非随心所欲。对于环境,只能自觉适应、主动建设、积极优化。从“工具”到“环境”,是人们对于网络认识的一种突破性的升华。正是由于把网络作为新的育人环境加以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才从体制机制上扩大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才从心理活动、行为方式乃至话语形态等各方面研究大学生思想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才从大力开发网络教育资源与加强引导管理的结合上拓展、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1](P294),环境的变迁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网络环境的新特点决定了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突破点。网络是现实的延伸,既是现实的人的延伸,又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世界兼有虚拟性和现实性,网络环境实际上是“网上”与“网下”互动影响的系统。虚拟空间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必有其现实背景和现实根源,网上问题的解决最终离不开网下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但网络世界又不是现实社会的简单“复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电子版”。要立足于掌握网络信息传播交流技术的作用机制,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现代化发展,创新网络德育活动的方式方法;要着力于虚拟与现实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转化,从“网上”与“网下”的结合上明确创新教育工作的突破点。 网络环境区别于其他教育环境的显著特点,又在于网络世界中的虚拟性。现实的人、事物和现象经过网络世界的数字化虚拟,呈现出虚拟主体及其虚拟实践的特性。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与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开放性、丰富性结合在一起,对于人的发展造成了利弊共生、益害同存的处境。面对作为环境的网络,尤其需要增强作为主体的人对环境的自主性,要立足于兴利除弊的基点,积极适应网络环境,在主动建设健康网络环境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优化环境、开发德育资源的能动性;要着力加强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以正确的德育原则引导大学生提高自主分辨和选择网络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支配和控制虚拟情境的能力。网络环境下德育活动的创新,一个带有根本性的突破点就在于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树立和提升主体意识。 二、科学把握网络空间中的教育关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网络空间的德育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作为主体的教育者与作为客体的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领域延伸到网络空间,教育活动仍然具有鲜明的目标规定性和价值导向性,这种不变的本质属性导致了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必然存在。网络空间的德育活动尽管同为虚拟主体的相互交往,但虚拟主体之间仍然存在差异,这必然导致主体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主动的、引导的一方,以及相对而言被动、追随的一方,由此呈现为一种具有主体际性的主客体关系。这种主客体关系由于建立在具有“符号”交互、流变交互、界面交互特征的虚拟交往实践的基础之上,因而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情境依赖性。教育活动中主客体的定位和相互作用并不受人的现实身份的规定和制约,而是依赖于具体的网络活动情境,在信息符号引导与被引导的特定过程中得以实现。二是动态建构性。只有当信息发布者主动与信息接受方建立联系,并当这些信息内容满足对方需要而得到积极响应时,主客体关系才能实际构成;而且,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中,由于信息引导主体与信息追随客体之间始终处于竞争与协同交织的自组织状态,主客体关系的建构又是动态变化的。 网络空间教育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新特点,使得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单向“注入”的教育模式、生硬说教的教育方法更加难以奏效。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突破点在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入把握“教育者主导”的内涵。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建构的主体性活动的基本认识[1](P279),发起教育活动的教育者要充分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建立起平等互动的教育关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悦纳学生,切忌“居高临下”、善于“换位思考”、力求“教学相长”;在教育过程中增强明确教育目的、把握活动方向的自觉意识,通过对教育内容的精心“加工”,形成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实际地而不是形式地树立起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要着力于运用网络信息传播交流的新技术和功能机制,善于创设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活动情境,掌握大学生网络交流的话语方式和特点,在平等的交流中“因势利导”,在互动的氛围中“造势引导”。网络活动的组织者只有在平等互动的“软性”教育模式中积极推动教育活动的正确发展,形成富有亲和力与感染力的话语主导权,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和发挥作为教育者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