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11)02-0041-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三树立一弘扬”,即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三树立一弘扬”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思想武器。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制度生活的总和,是滋养大学生心灵、激励大学生奋进的精神磁场。它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内容。在大学,校园文化是其精神风貌的展示,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学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以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思想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促使大学生在求真、求善、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一、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主体有目的活动的产物,是自然环境人化的结果。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是教育理念的一种物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它每时每刻都在以无言的方式作用并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恬静雅致的校园环境能够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思想、愉悦人的身心,激发人追求上进、探索未知领域、创造美好未来的活力。大学要根据教育的特点、民族的特点、时代的特点,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一)在校园建筑上做好“涵育”文章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要在校园标志性建筑中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突出共同理想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既要用现代化的材料和手段来体现人对自然的胜利之主题,又要设法体现高科技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教育者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学生读懂学校的各种建筑,了解学校现状,感触学校特色,增强爱校意识;可以通过专业教育活动,将学校建筑的精神内涵从专业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趋势等角度进行详细阐释,让学生感到学校处处有历史、处处有文化,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之情。 (二)在校园景观上做好“涵育”文章 校园景观通过追求和树立群体性的价值观,形成一种文化向心力,把学子们的行为维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之上。大学要设法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应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用优美、别致的校园景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大学校园景观建设还应与生态、地域、经济等元素相结合,努力营造出绿色生态型、地域文化型、素质教育型的高校校园景观空间体系。 二、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确立、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人格再造的契机”,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有助于大学生成为个性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大学要将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工程”来抓。 (一)注重“精神导引” 大学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置于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地位,在学校的发展目标、校风建设、学风建设等方面要有充分的体现。要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在大学生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主旋律意识与主阵地意识,在校园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营造积极向上的高层次校园精神文化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广大学生不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强化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自觉地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摒弃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摆脱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束缚,抵制消极、腐朽文化思潮的影响。 (二)注重“经典导引”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大学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的高地,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导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1](P15)传统文化经典里面蕴涵着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儒家的“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立德、立功、立言”、“君子成人之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价值观有许多一致之处。大学应大力营造学术氛围和良好环境,形成“阅读经典,感悟经典,让经典导引人生”的良好氛围,促使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了解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融会的过程,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有助于其涵养自身德性,提升自身修养,丰富精神世界。 (三)注重“大师导引”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70多年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提出这样的命题,至今影响深远。体现大学精神、具有独特思想、学术成就斐然的优秀教师,以其为人、为师、为学的品格、气质以及惊人的创造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对一个时代甚至几个时代起着极大的引领作用。大国需要“大师”级人才,发展中的中国的大学需要涌现更多的“大师”级教师。因此,致力于搭建平台,为大学专家学者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是全社会和高校共同的责任。大学要确立政策导向,营造创新氛围。推进机制创新,努力在“具有大师、大楼和大气的大学精神”方面花大气力,下苦功夫,力争培养一批既是传授学业的优秀的“经师”、又是言传身教的出色的“人师”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