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3)05-0004-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的根本成就。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三个自信”的提出,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的坚定决心,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深刻认识“三个自信”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提出 “三个自信”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它既是对党在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演进中形成的高度革命自信的历史传承,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理论升华,也是理性应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 第一,“三个自信”是对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高度革命自信优良传统的继承。对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保持高度的自信,是党的优良传统,始终与党的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正是凭借这份自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创建了新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从而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后,党又凭借这份自信,通过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早在1954年,毛泽东就曾明确指出:“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并说:“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2]尽管在探索适合本国情况和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党也曾发生过失误,经历过曲折,但是这份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确立起来的坚定革命自信,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并以文化基因的形式深深嵌入到党和人民的血液中,成为中国新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三个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理论升华。自信源自于成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走过的道路、形成的理论、确立的制度是完全正确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始终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通过长期接力探索取得的最根本的成就,就是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危机的严峻考验面前,成功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把这项事业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旗帜,“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3]这一根本性的伟大成就,以及由这一伟大成就而产生的“三个自信”,既是对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在治国理政中所积累的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第三,“三个自信”是理性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迫切需要。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国内改革发展也进入攻坚阶段,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全球合作向着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方向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制约战争的因素在不断增多,更加有利于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但是,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这些都考验着中国共产党处理和化解世界危机的智慧和胆量。从国内发展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全民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执政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中国共产党自身来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任务更加繁重、更为紧迫。重任在肩的中国共产党只有稳住阵脚、冷静分析局势,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坚定“三个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深刻内涵 “自信”即“自己相信自己”。[4]党的十八大报告将“自信”分别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无疑和对我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积极评价,又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决心。 所谓“道路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对自己所选择发展道路的充分肯定。近代以来中国各阶级仁人志士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曲折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各阶级先进分子的探索之所以遭致失败,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他们没有能够在道路问题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一百多年历史证明了的真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渐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认识。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作出了明确的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上又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纳入其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这一概括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历史方位、基本路线、历史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是对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实践和认识的科学总结。这条道路,既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注重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协调发展;既明确了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和政治基石,又揭示了改革开放这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和动力源泉;既明确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又指明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既注重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又突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定道路自信,就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