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3)03-0008-03 随着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视角的探索,暗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逐渐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有学者认为,暗示教育具有间接性、诱导性、渗透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可以避免传统的理论灌输所具有的生硬性、强制性和因之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和抗拒心理,暗示教育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和实效性。[1]学术界现有成果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研究思路,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但对暗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与运用规律还缺乏深入研究和系统性总结。本文拟对此作初步探讨。 一、暗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 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激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照一定方式活动。暗示的功效是暗示发挥的积极作用与效果。暗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喻事说理,启迪思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说理论说教是通过对受教育者思想与行为的明确规范与指导来阐明某种原理、思想与观点,那么,暗示则往往是把道理蕴含于相关的事物、事件或行为中,以隐喻、比喻的方式启发受教育者进行主动的思考与理解,达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曾以“愚公移山”的寓言来说明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定能取得胜利的道理,使全体党员从中受到启发,即只要坚持党的领导,深入宣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就能真正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就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就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斗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灌输固然不可缺少,但是,如果能够辅以喻事说理的暗示方法,则可以激发人们对某些思想观点的自觉思考,从中得到深刻的方法论启迪,并将这些方法论迁移、运用到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在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同、内化那些思想观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 第二,激发感情,寓教于情。感情主要是由情绪和情感构成。情绪情感是伴随其它的心理过程而出现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作为特殊的心理过程,情绪情感一旦产生之后,对其它心理过程又会起到强化或削弱的作用。积极的情绪情感能够活化人的认知心理,深化人的认知水平,稳定行为方向,坚定达成目标的毅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是教育者律己的言行与高尚人格,还是教育情境的恰当选择与创设,都承载着教育的目标与期待,传递着教育的信息与内容,都会给受教育者以暗示。积极有力的心理暗示将会唤醒、兴奋受教育者的情绪,激发其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进而会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寓教于情的作用。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军坚持经济公开,红军的官兵物质享受一样,官兵没有什么分别,群众及敌兵俘虏初见鼎鼎大名的四军军长朱德“芒鞋草履,十分褴褛,莫不诧异,若不介绍,至多只能估量他是一个伙伕头。”[2][P268]正是这样的情境强烈地暗示了当时的群众及敌兵俘虏,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红军中官兵伕薪饷穿吃一样,军阀里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他们的情感心理被深深触动。这对感化俘虏、教育群众,坚定其参加红军的决心,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3][P106]实践证明,充分运用暗示的情感力量,在动人以情的基础上使之晓理、明理,可以在情理交融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批评疏导,修正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影响人的思想,引导、调控人的行为的学问,既具有崇真扬善、褒奖鼓励的作用,也具有辨伪抑恶、批评鞭策的功能。然而,批评属于“惩罚”的范畴,可能会使人产生气愤、焦虑、沮丧等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甚至还会出现攻击性、对抗性的行为。尤其是当明示性的批评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时机场合不对时,就更容易产生上述不良现象。如果采用含蓄委婉的暗示方式,则可以达到疏导情绪、改善沟通、教化思想、修正行为的目的。通过暗示进行批评疏导与行为修正,不仅可以避免挫折心理、对抗行为的产生,还能达到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良好效果。毛泽东在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给学员们讲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曾批评个别指挥员对情况缺乏研究,别人一鼓励就来了劲,结果事与愿违,成了一个鲁莽家。他在说到“我们不许可任何一个红军指挥员变为乱撞乱碰的鲁莽家;我们必须提倡每个红军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时,一名学员站起来说:“主席讲的是我,今后我一定克服鲁莽家的毛病”,接着又有几个学员说“不,主席讲的是我”。从此,“不当鲁莽家,要作勇敢而明智的英雄”就成了大家的座右铭。[4][P158]毛泽东在讲话时没有点明是哪个指挥员犯过鲁莽家的错误,这既不伤害犯错误者的自尊心,又使所有的学员在毛泽东的批评性信息中得到暗示,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进行着自我教育与自我修正。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可以借助于含蓄的语言表达,也可以借助于典故、实例或非语言沟通中的声调、表情、动作等,暗示、点化目标对象,使之在无对抗的条件下接受暗示疏导,改变自身的态度与行为。 当然,暗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也是受条件约束的。暗示教育替代不了理性的明示教育的作用,必须注意两者的有机结合。 二、暗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规律 若想充分发挥暗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要注意怎样的问题?遵循哪些规律? 第一,恰当选用暗示的类型。暗示有多种类型,把握每一类型的特点,是合理运用暗示、发挥暗示功效的前提。如果以暗示信息的发出者来划分,暗示可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他人暗示占主导地位。他人暗示又可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直接暗示是指暗示者向目标对象发出直截了当的信息,使之无需多思索就加以接受的暗示方式,成语故事“望梅止渴”就是直接暗示的典型例子。直接暗示的信息直接明了,没有迂回,起效迅速且不易产生对信息的误解,但由于直接暗示的目的和动机太明显,有时会引起受暗示者的心理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