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0)07-0105-05 苏联的演变是当代国际共运史上的世纪性悲剧。1991年12月25日随着代表苏联共产党的镰刀斧头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从此成为了历史。苏联兴衰成败史所提供的启示和教训,比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政权巴黎公社所提供的启示和教训要丰富千百倍。邓小平曾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1](P383)综观苏联道德教育的历史,其经验和教训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一、苏联道德教育的经验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对旧式大学进行了改造。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使革命前只有高等学校105所(贵族官吏子弟占36%,宗教界的占10.3%)、[2](P9)东正教思想占主导的俄国教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大学数量成倍增加、劳动人民子弟成为受教育的主体,而且教育主导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成为道德教育的主旋律。 1.重视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充分认识道德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就明确提出,各类学校都必须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在较长历史时期内,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是苏联各级各类学校最主要的职能。 在列宁去世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苏联基本上坚持了正确的原则,大体上按照列宁阐述的有关共产主义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原则来实施道德教育,并形成了鲜明特色:第一,坚持道德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建设,主线是理想信念教育;第二,在思想建设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注重民族团结、国家观教育和无神论的宗教观教育;第三,在文化建设上始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强调人文教育、艺术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建立的积极作用。这些方面无疑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苏维埃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 2.重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持理论与时势、实践相结合。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前半期,苏联强调苏维埃爱国主义及其与过去进步的爱国主义传统的联系、卫国战争中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培养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英勇精神等。学校把道德理论与时势、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不仅在高校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在苏联人的一般社会生活中也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他们都把思想道德教育当作一个重要的方面来论述,强调道德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培养造就共产主义新人,即“全面发展”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先后有1 000多万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抗击法西斯侵略和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英勇献身,他们为建设和发展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思想作出了贡献。 苏联高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贯穿在劳动观教育、民族观教育、革命观教育及人民群众的英雄观教育之中,内容涵盖宽广,途径方法多样。例如在劳动观教育中,苏联全国大学都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集体主义劳动态度,体现出与当时西方国家教育截然不同的两个倾向:第一,高等教育各专业建设与各生产部门、生产领域直接相关。第二,高等教育的主体以生产者为对象。[3](P82-83)教育家施斯金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共产主义道德概论》一书中提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首先是以他的劳动态度来检验的,……劳动是社会和国家的重要事业,是爱国主义职责和全民事业的一部分。”[4](P176)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总过程的一个部分,它是智育和德育的统一过程。 道德教育是苏联高校教育总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是通过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环节而展开的:一是组织系统的伦理教育以克服日常生活交往中自发掌握的片面的道德规范;二是在集体中建立健康的道德氛围,谴责一切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三是利用正面的榜样,树立共产主义道德典范;四是对人作个别工作,运用专门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3.重视综合的道德教育,坚持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苏联学者曾把道德教育定义为“以确立共产主义道德并与反对共产主义道德的事物进行不调和的斗争为宗旨的、意识形态的、党的组织工作的、社会的及行政的诸措施的综合过程”。[5](P266)综合教育要求把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力量与舆论力量结合起来,教育工作形式、手段与方法结合起来,因此在道德教育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1979年,苏共中央通过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和提高专家培养工作的质量》中提出:“高等学校的主要力量应该集中在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上,集中在加强同生产和共产主义建设实践的联系上。”[6](P2)苏联于1981年通过的两个文件系统地总结了综合道德教育的思想。一是《高等学校学生社会政治实习示范条例》提出“社会政治实习”,该条例规定:大学生的社会政治实习是培养未来专家工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每个大学生获得在集体中开展组织、宣传鼓动和教育工作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其基本原则是培养大学生在集体中从事社会政治工作时应理论联系实际,在整个学习期间的社会政治实习应注意各年级之间的连贯性,应考虑大学生的个人才能、兴趣和爱好,社会政治实习在各年级学生中的任务要求应当有所区别,应与大学生的专业和社会政治活动的实际条件联系起来。二是《高等学校学生共产主义教育示范综合计划》中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成就直接取决于它们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密切配合。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个人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与行为中确立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和理想以及积极而又鲜明的立场,确立毫不妥协地对待各种资产阶级道德表现的态度以及自觉地对待社会义务的态度,使言行一致成为行为准则。该计划详细规定了各年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道德教育、美育、体育等方面的教育任务、教育工作的形式、方法活动举例和具体执行单位。例如,在“道德教育”一栏下,一年级“教育工作的主要方面和基本任务”有三项内容,即“完善道德知识体系”、“在班级和年级内确立集体主义关系”、“坚持学生品行中的共产主义道德规范”,[6](p237-238)各项内容都有教育工作的形式和方法活动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