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加坡德育的主要特色 (一)亲切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教育 新加坡以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国民意识,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心理上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并在这一旗帜下为新加坡而奋斗。[1] “新加坡的国民意识”就是“一种新加坡国民独特的气质和精神,是一个视其有而又与他人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它是一种巩固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信念”。[3] 新加坡国民意识教育就是要使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即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心理上认为国家是自己的国家,是自己生活所倚势的国家,同时明确意识到自己是该国家的一分子。 李光耀给“新加坡人”下了这样的一个定义:“新加坡人是一个出生、成长或居住在新加坡的人,他愿意保持这样一个多元种族、宽宏大量、乐于助人、向前看的社会,并时刻准备为之贡献自己的生命”。具体来说,“新加坡人”要具有如下品质:国家意识、正确价值观、有理想、有道德修养、明辨是非、能抗拒西方颓废思潮和腐朽精神生活的好公民。[3] 这实际上就为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规定了具体而明确地衡量标准和评估依据。 (二)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 在现代化的发展中,新加坡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冲击,对此,新加坡进行了准确的定位,一方面可以吸收东西方文明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地抵御东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尤其是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侵蚀。 首先,新加坡倡导“东方价值观”其核心就是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文化,但新加坡对儒家的传统思想进行了必要的改造。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注重家族观念和“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新加坡取其精华发展成了包括仁、孝、家庭和谐、礼、责任感、恕、忠、信、诚、勇、毅力、节俭与慷慨、义、协作精神、睦邻精神。例如,“仁”不仅包括爱人,还包括爱己(自尊),爱物;“礼”不仅包括尊敬别人,尊敬老师,尊敬长辈,还包括守法;“忠”不仅包括爱校,以我校为荣、爱国、还包括敬业乐业。[5] 新加坡还出版了一批道德文明教育的通俗读物,如《道德教育文选》丛书,该书收入了中国古代“劝学”“孔融让梨”“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著名道德教育故事,并配上了英文。新加坡还开展了“华族文明月”活动,更是把爱国主义、民族文化和传统教育成功地结合在一起。 其次,引进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较为先进的道德理论和方法,为自己所用,建构一套适应本国发展需要的德育方法。第一,价值澄清法。此法为美国拉斯·哈明所创,分选择、珍视、行动三个阶段和七个步骤。新加坡教育界把它引进并加以改造,简化为五个步骤:(1)认清问题,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2)衡量各种选择的利弊;(3)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然后作出选择;(4)珍惜并愿意公开所作的选择;(5)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4] 显然,价值澄清法所强调的是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重在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决策力的培养。新加坡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学生经常遇到各种道德问题和价值冲突需要做出抉择,但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偏重教条的灌输和道德习惯的型铸,结果导致学生在步出校门后,面对新的道德冲突不知所措。价值澄清法的运用;弥补了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不足,增强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第二,道德认知发展法。这是引进美国德育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德育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并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人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由低层次循序渐进,每个阶段都以不同的观点做出道德判断。[2] 因此,教师在使用该方法时,要预估班上学生达到的发展阶段,然后提出比学生现有阶段更高一阶段的价值判断的取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道德两难问题进行讨论,促使学生从不同阶段思考,提出解决办法、说明原因、并倾听及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然后作出选择。该方法不仅可以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提高道德认知层次,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法制教育,坚持德法兼施 新加坡是一个高度法治的国家,认为,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法制作为基础和保障,必须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强制人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而文明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因此,其一,制定的法律法规详细具体。例如,对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随地大小便、便后不冲水、乱涂乱画、随便攀折花木、在公共场所抽烟、吐口香糖渣、家里的花瓶积水多日滋生蚊虫、汽车喷黑烟等在世界各地法典中都无案可查的内容,都一一立法规定相应处罚并严格执行。其二,其罚款项目之多,数额之大,是其他国家少有的。例如,在禁止吸烟的地方吸烟罚款500新元相当于240美元;又如在路上乱丢弃垃圾和随地吐痰,罚款1000新元。谁要乱丢垃圾不仅罚款千元,还要挂着“垃圾虫”的牌子,在繁华的地段打扫卫生若干天。其三,刑法也是很严厉的。例如,有一个强奸未遂的案犯,因有两次案底,被判入狱8年,鞭12下。鞭刑就是脱下犯人的裤子用电鞭抽打,据说鞭是用药泡制过的,鞭痕足已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第四,对于许多富有献身精神的、助人为乐、同情和帮助弱者以及表现出高尚情操的行为,以社会政策引导的方式,如援助、登报、奖励等,让人们向他们学习,引导人们“向上、向善、向美”。[8] 此外,政府通过立法保证子女照顾和供养年迈的父母,并在住房及税收政策方面对与老人居住的家庭实行优惠,使传统道德和风俗法律化和制度化。而对不与父母同住的家庭实行相应的经济惩罚,通过舆论工具曝光对其父母的不道德行为,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学校、会议、典型事例以及各种礼貌运动和敬老会敬老养老,使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稳定成为社会稳定和文明的基石。[3] 新加坡完备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不仅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而且把公民道德教育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内容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以详尽而颇具操作性的法律条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四)多样化的德育实践途径 1、开设德育课程。 新加坡道德教育课程直接向学生正面传授公民与道德知识、行为规范,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同时,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认识特点灌输不同的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展开。新加坡政府颁布了详细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纲,从小学到大学,课程循序渐进,涉猎了不同的主题,即使是同一个教育主题,根据学生认知的不同,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相互衔接。不同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不同:低年级偏重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而高年级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9] 这种由浅入深的教育符合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的规律,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