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826(2010)08-0081-06 近几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改革成效显著,但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方面的任务仍然艰巨。“进教材”、“进课堂”通过方案制订和制度完善就可以实现,唯独“进头脑”是一个思想建设的工程,其衡量的标准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诉求真需要、真懂和真信。为此,我们以生命教育为视角,进一步研究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难点与突破。 一、以生命教育为视角透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难点及原因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即通过教育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诉求被大学生个体认同并内化为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而目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却远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其难点主要体现在: 1.教育环境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提出严峻挑战。开放的社会形成了文化和价值观多元的社会环境,客观上打破了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市场经济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和价值取向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职业选择和对未来经济收入预期的追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视为额外的负担。 2.教育对象作为生命个体在开放的社会条件下主体意识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施的难度。当今大学生重视自身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在网络环境中对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的汲取,使他们在接触思想政治理论之初,就抱有一种审视和质疑的态度;在课堂上他们个性张扬,需要寻求平等的对话,愿意在比较中主动选择而排斥简单既定结论性的灌输,对传统教育中强化式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在理论接受上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3.服务个体生命成长的功能缺失使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与学生的“亲和力”。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对偏重服务于社会与政治的意识形态功能,而缺乏为生命成长服务的功能,导致因为脱离个体的生命成长需求的纯政治教育在心理层面上疏远了大学生,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存在程度不等的政治冷漠心态。 4.在传统教育理念框架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相对忽视生命个体的物质利益和精神、情感需求,使得课堂教学因缺乏生命与生活基础而显得空洞、枯燥、抽象和僵化。突出表现在,教材过分注重理论逻辑和体系构建,缺乏鲜活的学生生活语言和生活实例,对学生而言缺乏可读性,对教师来说则增加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难度。 5.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对大学生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认识、理解和尊重相对缺乏,因而不能准确把握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规律,意识形态灌输的方式方法僵化、生硬、呆板,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难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借鉴生命教育,寻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如何突破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难点,我们提出在生命教育视域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改革思路。生命教育概念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首次提出,之后被各国教育界广泛接受,并认同为教育的根本理念。所谓生命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生命意识、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等认知的引导,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为生命而进行教育。因此,生命教育往往从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状态开始,引导个体认识和理解生命;在倾听和满足生命个体的需求中尊重生命,帮助个体认知生命的意义和珍惜生命;在此基础上引导个体在自己生命成长的体验中学会关注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积极创造生命价值,优化和提升生命。生命教育的特征表现为:一是把受教育者的生命个体作为教育的起点;二是在教育的实施中体现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主体性;三是按照人生命成长和发展的规律、社会需求实施教育。因此,整个生命教育的节奏是关怀生命,引导生命,提升生命。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内在联系 1.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教育理念的本质上一致。 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体现于关怀生命、引导生命、提升生命的教育节奏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本质也是以人为本,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来实现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目标。 生命教育是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特征入手,从生命的自我体验中了解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并进而认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关系,从关怀个体生命到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进而使生命个体在实现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的价值。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是立足于人,它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在人与社会的现实关系中引导个体认识人的价值和人生的价值,其目的诉求包括两个层次,即在发展和优化个体生命的过程中促进理想社会的构建;在建设理性社会的过程中促进个体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无论两种教育实施的路径有何不同,但其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生命个体这一点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