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任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和社会互动的桥梁。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齐美尔在其《货币哲学》一书中曾指出:“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社会诚信缺失、信用缺失和信用危机现象。积极推进社会信任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需求。笔者认为,在当前,推进社会信任建设,必须坚持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抓手,以加强“诚信”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大力培育和提高社会信任意识、构建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的社会信任机制、培育和完善现代社会的信任文化体系等手段,着力实现社会信任建设从历史场域到现实场域,从真实空间到虚拟空间的广覆盖、深认同和高效性转变,全面提升社会信任建设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社会信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经数千年积淀、提升和传承下来的美德,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整体道德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着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前社会信任建设具有基础性、规范性和引领性作用。 (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推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和谐社会包括人际关系方面的融洽和协调、良好的社会互动机制、较高的社会安全感和社会信任度等。社会信任度的持续提升是和谐社会最根本的特征之一。因此,提高社会信任度成为有效化解社会冲突、应对社会风险、提高整个社会活动效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的传统美德,必将对推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和支撑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信誉经济、道德经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仅可以为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创造重要精神条件,有效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增长,更有助于培育和培养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需的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重信守诺的社会风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个人、企业诚信生产、诚信经营,不仅会给个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能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无形资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效运行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文明的社会风尚。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见利忘义,“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诚信、信用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削弱,经济活动和日常交往中出现了“轻诺”、“失信”、“欺诈”、“宰熟”等现象,颂扬诚信、尊崇诚信的传统美德受到玷污,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合作互助精神、奉献精神弱化,社会风气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极不利于当前社会信任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用传统美德去占领社会成员的思想阵地,无疑有助于启迪他们内心的向善性,塑造高尚品质,净化社会风气,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社会信任建设必须首先在破除信伦理危机上下功夫 信伦理危机是转型时期社会道德状况的一个缩影。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信伦理危机表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和层面。如经济生活中的假冒伪劣、违背合约、合同欺诈、坑蒙拐骗现象;政治生活中的贪赃枉法、弄虚作假、虚假数字现象;文化生活中的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买卖虚假文凭现象等。这些现象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遏制,必将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破坏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给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为此,必须进一步强化以下理念。 (一)人无信不立。“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古人云:“敬事而信”、“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主要有两个内涵:一是诚信、守信,即说话、办事对别人讲信用,说到做到,不失信,不欺骗;二是重信誉,即取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假使个人长期以虚伪和无信与别人交往,总有一天会失去做人的尊严。相反,若个人长期以信待人,言行一致,严守承诺,必会得到善报。 (二)业无信不兴。古人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孔子家语·鲁相》曾有“贾羊豚者不加饰”,《孟子·滕文公上》也有“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等“童叟无欺”的记载。童叟无欺,强调的是诚实无欺的行为规范,与传统美德所张扬的“信”德是一致的。这就告诫从事商业活动的广大行业人员应不制假售假,不违反职业道德,始终把“童叟无欺”、“市不二价”、“货真价实”作为经营之道。只有这样,现代企业才能不断开拓市场,提高效益。 (三)国无信不稳。古人说:“信,国之宝也”、“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足食、足兵、足信”。可见,信用、信任不仅仅是个人的为人处事之道,是企业的职业道德和永恒追求,更是执政兴国的根本法宝。当今社会,一些政府官员阳奉阴违,欺上瞒下,浮夸虚谈,“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豆腐渣工程”、“面子工程”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华民族“信义之邦”的美誉遭到亵渎,同时使在对中华民族守信重诺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上大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说,破除信伦理危机,就要坚持在广大领导干部和从政人员中,大力开展传统政德、廉德、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四)世无信不宁。“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信”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也是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所做的国格承诺。在国际社会这一大家庭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必须以“诚信”为前提和基础,始终遵守“诚信”这一基本交往规则。不守“诚信”,就意味着没有诚意、信义,没有约束力,就会导致欺骗说谎,甚至为所欲为,不负责任。与这样的国家结交毫无安全可言,必将交之有害,交之有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撕毁与其周边国家签订的所谓互不侵犯友好条约,公然侵略他国就是一个血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