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有时代性、保持新鲜活力,就必须在工作的理念、方法、内容上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念,抓好信息技术与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一、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1.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国内高校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念的创新研究愈发重视。但是,信息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多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中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束缚,他们中多数教师认为,应该对一些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垄断,进行“一刀切”,甚至有人认为应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更为方便、快捷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这就完全忽略了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巨大机遇。 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进步,改变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渠道,开放和交互的网络信息使教育内容变得丰富、形式更为灵活。学生除受课堂教育之外,还能通过浏览网页获取更快捷、更丰富的有关爱国主义的信息资料。信息网络同时也创新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原本严肃庄重而又包含几分枯燥的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大大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上网主动了解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先进人物的事迹等信息,激励大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开设空中课堂,与学生就国家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交流与讨论,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误区并进行指正和引导。 2.现阶段大学生爱国主义的表现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出发,做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决策。就当前来看,国家对于互联网的信息控制变得更加松弛,转瞬间便可完成的传播已经打破了一切国界,使得防范具有破坏力的信息的做法变得更加困难。其后果是打破国家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信息的垄断,对传统的爱国主义舆论教育带来阻力。互联网这种低成本、大范围地传递信息的特性,使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阅读到别人制作的、可不经有关政府部门批准的信息,并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和传播,使得国家不能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控制、筛选。而从当前大学生的表现来看,大多数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知和行动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多数大学生认识到个人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勤奋学习、建功立业需要与爱国主义情怀相连接,报效祖国的意识不断强化,为现代化建设和保障人民利益而刻苦学习的情绪得到激发。同时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地认识到个人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 2008年,我国接连发生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四川汶川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以及西藏“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藏独”分子干扰奥运火炬正常传递等重大事件。在“5.12”地震发生当天,消息在第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按成都军区司令部要求,西南交通大学第一批30名国防生迅即前往受灾严重的都江堰市抗震救灾。电子科技大学23名学生志愿者前往四川省人民医院,协助医务人员进行理疗工作。同时,全校学生积极参加以“为亲人贡献自己力量”为主题的募捐活动。重庆大学1,000多名学生在2个小时内填写了志愿献血表,根据灾区急需血型采集了102袋血液,同学们表示,愿意根据灾区人民的实际需要,随时准备献血。无数感人事迹表明,在这些重大考验面前,以“80后”为主体的广大高校学生做到了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刻苦学习,发奋工作,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利益。他们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觉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充分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是健康成长的一代。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还不成熟。我们以2009年3月发生的“武大事件”为例:3月22日15时左右,一对身穿日本和服的母女出现在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校园,不料遭到十多名学子轰赶,不少围观市民也加入其中。两女子连忙脱下和服,匆匆离开了现场。就在当天,这一消息被广泛传送到全国各大网站,共有约20万高校学子利用网络载体对这一事件进行猛烈抨击。看到樱花加上和服,任何中国大学生都会想到日本,想到历史,紧接着就是侵略、屠杀和屈辱,转化为行动就是高校学子的声讨。归根结底,由“和服母女”所引发的声讨显然是大学生们表达爱国情怀的行为,“和服母女”恰恰撞到了枪口上,触痛了爱国学子们敏感的神经。而此事件恰恰反映出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在爱国主义问题上缺乏成熟、理性的一面。由这对母女的行为一下子上升到“抵制日本”这样的高度,显得有些过于激进,母女俩骂一句“神经病”也确实是情有可原。 大学生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没有错,但是过于敏感只能说明当代青年神经脆弱,现时代通过网络广泛流行的“哈韩”、“哈日”曾经是校园的潮流,但他们并没有声讨并叫韩剧、日本动画滚出校园。信息时代的爱国不是表现在这样的冲动上,而是应该客观地看待历史,利用各种信息媒体学好知识,创造美好的未来。 二、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