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质上就是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将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内化为个人思想意识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我国新形势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要认真解决这一课题,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科学化。笔者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意识的基本内涵进行科学理解和价值分析,有利于明确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社会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利于促进个体自我健康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意识,是意识的形式之一,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的觉知以及本人与周围社会环境关系的觉知。”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是人以观念的方式反映现实的能力,是作用于个体自我的意识状态。自我意识属于个体特有的意识,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差异性、专属性、隐私性,且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受社会意识的制约。 心理学揭示出:人的心理是在先天素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由于人的先天因素与环境教育的不同,人们存在着个性差异,每个人的自身功能系统不尽一样。但是,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导向系统如果运用得好,就会对自身功能系统的不足给予有益补偿,比如,一个人的品质中的自制力较差,但由于通过自我导向系统的导向,自我调节系统的调节,就能为实现某种远大目标,控制自己不做与实现这一目标无益的事,使自我功能系统得到补偿。 ◎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调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催化剂。“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将社会主流文化内化为个体头脑内部的意识、观念与行为准则的过程,也是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个体自我意识的过程。”正因为如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掌握青少年思想变化发展的规律,针对不同情况做到因人施教,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1.掌握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促进自我意识的完善。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般是有规律的:一是从能对别人作出评价到对自己作出评价;二是从能按照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到能独立进行自我评价。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可以通过树立典型、榜样,或通过对反面人物的批判,使受教育者从正反两方面受到教育的同时,获得评价正反两方面人物的行为和内心品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与自己行为和内心品质的对照,使工作对象逐步获得评价自己行为和品质的能力,从而达到完善自我意识的目的。此外,自我教育对完善自我意识也有重要作用,自我意识是个体在认识外部世界的同时逐步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形成的,人在不断自我意识的同时,就是在不断提高完善自我,这就是自我教育。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人们之所以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就是因为具有内外两个根本条件。从外部条件来说,要有良好的环境影响,主要是正确的教育影响;从内部条件来说,要有一定的正常发育的自我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要求时,才可能实现。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自我教育,教育者不能代替受教育者去进行一系列的思想变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作用就在于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提出基本适应稍微超越受教育者内部动机的要求,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去触发和推动受教育者不断进行自我意识的改变,这样就会使自我意识不断得到完善。 2.寻求自我意识中的主客体矛盾,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知道,自我意识的形成是矛盾作用的结果,人在进行自我意识时,“我”就成了一个主体与客体的矛盾体。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自我意识不是由单一矛盾构成的,而是由多种矛盾交织起来的程度不同的矛盾体系,一般表现为自我理想与自我行为的矛盾;自我目标与自我能力的矛盾;自我兴趣与社会需要的矛盾;自我需要与满足社会的矛盾;自我与社会、他人的矛盾;自我优势与自我劣势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可能时时发生,尽管任何人都想从矛盾中解脱出来或妥善地处理好各种矛盾,但只靠自我的力量是难以如愿的,这就需要教育者加以引导,帮助解开矛盾的症结。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各种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占有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抓住主要矛盾,由于个人生理素质的不同,社会经历以及所处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条件的不同,所受的教育和兴趣爱好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自我意识结构。教育者应尊重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个别教育法,正确诱导,使思想教育与自我意识产生“同化效应”。 3.把握自我意识的发展方向,力求排除自我意识中的不利因素。马克思曾说,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这说明,人的任何行为必然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一方面,社会条件赋予每个人自我意识的条件;另一方面,社会条件又限制着自我意识的发展方向,自我意识具有社会属性。比如,由于自我意识的“利我主义”倾向,一方面想为社会多做贡献,另一方面又想多向社会索取,这就要求教育者发挥把关守界的作用,限制自我意识的发展,排除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不利社会因素。社会条件制约自我意识的这种社会属性,既要让人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焕发每个人的智慧,又要把个人的思维和行为引导到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范围内活动,为此,教育者要严格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社会道德规范的界线,坚持灌输和疏导,启发教育对象调动内在积极因素,使之抛弃不正确的观点。 4.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自我意识的共鸣点。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物质活动交织在一起的,人们在改善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想,“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它直接影响着个体意识,社会意识一旦改变,自我意识也或迟或早地随之改变,自我意识依赖于社会意识。自我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社会意识的因素。心理学上讲,每个人的心理定势有个性特征,同时又带有时代印迹。由于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不同,因此,要针对不同情况做到因人施教,只有当教育者的观点与自我意识的观点相同或接近时,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最优化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掌握人的心理特征、心理活动规律,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的心理特征,才能看准问题,抓住本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