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颁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讲清“什么是爱国主义”、“我国青年的爱国主义传统”、“现阶段爱国主义的表现及作用”等问题外,还必须讲清以下三个问题。 一、历史上的“忠君”思想与爱国主义的关系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这是一种持久稳定、朴实真挚、热烈而又深沉的热爱之情。她把不同出身、不同社会经历、不同民族、不同思想、甚至是不同信仰的人集合起来,精诚团结维护自己生存的祖国的繁荣统一。她不是要求人们仅仅对某一个政权的维护和热爱。 就我国的历史发展而言,曾出现过祖国与政权、国家与当局混为一谈和“忠君就是爱国主义”、“爱国必须忠君”的情况。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的局限性和悲剧色彩。这种局限性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君主和当局比较清醒明智时,他们执行的政策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基本一致的,客观上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时的忠君与爱国是一致的,忠君者势必爱国、爱国者必须忠君,从而造就出历史上一批有名的爱国将领,象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等。第二种是君主和当局是昏庸腐败的,推行的政策是违背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这时的忠君与爱国是对立的,忠君者势必“爱国”,爱国者却未必忠君,从而造就了那些站在历史潮流的前列,维护人民利益而敢于同统治当局抗争的起义英雄。 二、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的关系 每个民族都是世界民族之林的成员,都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对人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种对自己民族的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认识就是民族自信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心民族前途、维护民族尊严的情感和行为动机就是民族自尊心。我们每个人都要认识自己民族生存的世界即外部环境,还要认识自己民族内部世界的种种现象。从孩提时代起就开始认识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逐渐认识到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等诸方面的历史及现状,认识自己祖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民的生活习惯,这实际上是感受“是什么”和“怎样的”两个层次。 毛泽东同志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来决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爱国主义内容。”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爱国主义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动力,她曾经表现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决心和能力;表现为追求祖国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不懈奋斗;表现为抗击外来侵略,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今天,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则应集中表现于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中;表现为发扬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自立自强的光荣传统,致力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保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永不改变的奋斗中。离开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谈爱国主义就会成为空谈。 三、“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的关系 前几年我国的文坛上曾出现过“忧患文学”、“忧患启示”等现象,不能否认这些忧患意识中包含着对我国思想文化战线和社会生活诸方面存在的尚待改进的弊端和劣根性的鞭挞,对社会和历史负责的态度。但是也应该承认,忧患不是否定。改革和消除这些弊端不是全盘否定,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也不是全盘西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当代中国最具爱国主义精神特点的伟大实践。每一个希望中华民族兴盛的爱国者都会投身于这一伟大实践。无可置疑,改革仅仅是针对某些体制上的弊端而不是整个制度,仅仅是针对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惰性而不是全部历史。开放也仅仅是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或管理方法。 因此,那种对祖国的历史不了解或了解不多,对祖国的现实分析得不全面、不深刻就轻率地针砭现实、鞭挞历史和埋怨中国落后,盲目崇尚西方文化的“忧患”势必导致在爱国主义问题上失之于偏颇,甚至走向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