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8)02-0094-02 一 当前社会存在的心理问题 和谐心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疏通心理郁结、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1] 思政教育心理教育是借鉴相关的心理科学原理与手段,针对思想政治心态扭曲、个性心理品质变异等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和谐心理、增强社会主体心理调适能力、促进社会整体和谐的重要手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最大限度地帮助社会主体内心和谐,及时疏导人们心理症结,消除不满情绪,实现心理和谐,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巨烈变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思想观念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适应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过程中,人们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也在逐步发展,既凸现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等积极的社会心理品质,同时又表现出为向逐步明确的目标在试错中逼近的过程心理,体现为心态越来越复杂、矛盾越来越积聚甚至尖锐化的种种社会心理问题。[2](P120-121) 当前社会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心理失衡问题 心理失衡是某种精神空虚失落的茫然状态,是大脑神经系统与外界联系的改组。原有的心理状态经过外界强烈的刺激,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以后,必然要经过个体的能动性的选择,而与外界建立新的联系,实质是因人的精神空虚而寻找另一种东西替补的过程。诸如对正面宣传教育的不相信,就容易接受反面的知识和信息;对科学的理想信念失去了兴趣,就可能转向宗教信仰或其他目标寄托希望;对本职工作感到不满或吃亏,就会将主要精力放到寻找机会捞取实惠等等。可见,新形势发展变化带来的心理失衡,如果不引导社会主体去选择大环境,去适应社会改革发展,以建立新的平衡状态,就可能倾向与各种背离社会发展的歪曲状态的联系,就会形成人心涣散和社会风气的恶化等大量社会失衡的心理问题。 (二)社会认知偏差问题 社会认知是人对社会性事件的感知加工的心理过程,改革中的社会认知是社会成员对改革中的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社会群体、改革政策等方面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与推断。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体现在信息的巨量性、事件的交互性、正负效应的混合性、事变的不确定性等等。改革不断走向攻坚、也不断走向复杂性,认知主体面对如此复杂的客体就必然出现许多认知误区。人际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权利关系;社会角色淡化、逃避社会责任;社会规范失范等诸如此类的错误认识。 (三)社会抗变心理问题 抗变心理表现为个体的态度,从心理学意义讲,态度就是由认知、情感和意向成分构成的行为倾向。[3](P147) 社会态度是个体对社会事物所持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改革的艰巨性和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来自社会态度的抗变性。早在改革之初,我们在政策上就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并与公有制经济并存,但后来的实践中出现了限制其存在、甚至歧视和敌视的问题,在“南巡讲话”的推动下改革才得以前进。从理论上说,改革推进和社会转型以社会态度的改变为必要条件,而社会态度的稳定性特点决定了它对改革的滞后和不同步,只有通过劝导说服,调整态度结构,弱化惰性力,逐步解决滞后和不同步问题,改革的突破以至社会的转型才能实现。 二 和谐社会建设,人的和谐是核心,人心理和谐处于基础地位。思政教育遵循“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针对社会人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内心矛盾、人格变异、心理需求、社会冲突而展开的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是发挥思政心理教育作用,促进和谐心理建设。主要有: (一)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自身心理健康 近几年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很快,尤其是大学基本上都配备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专项使用经费,大学生主动咨询、自觉维护心理健康越来越多。但社会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很薄弱,有待进一步强化。工作单位、社区、社会团体,甚至于家庭就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单元,把心理健康列为本单位本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让单位、社区、团体和家庭成为心灵的港湾,让人们如同重视身体健康一样重视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健康。 (二)重点开展心理咨询,自觉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是思政心理教育的核心,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属于特殊方法。心理咨询是在意识层次上进行的一种教育性、指导性比较明显的活动,通过对咨询对象的关注、尊重、信任、理解和温暖,借助心理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有效地帮助引导咨询对象防止思想问题发生。它不仅为保护人们的身心健康所必需,而且是塑造健全人格、开发人的潜能的有力手段。[4](P249) 重点对存在心理困扰、产生了心理冲突,要求帮助的正常人进行心理咨询,有针对性引导咨询者积极调节消极情绪,化解心理症结,即时消除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 (三)辅之以心理救助,增进心理健康 如果说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心理问题的前提,心理咨询是有效手段,那么,心理救助就是对已经形成的心理问题即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之。个体心理问题郁积,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发展成心理疾病,小则给个人带来痛苦,大则影响社会和谐。思政心理教育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有针对性的解决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救助。思政心理教育通过事前心理预防、事中心理咨询、事后心理补救等措施,将个体心理积郁逐步疏导释放,将社会心理问题逐渐协调减缓,进而形成社会主体心理内外和谐、人与人和睦共处的美好局面。思政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