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42(2007)06-0029-14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已基本建立,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产生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分析框架,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以深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人学是最为接近的学科,是人学向社会生活实践的渗透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就在于“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使人学最终化为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人文精神。目前学界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的研究中,对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主要表现为:对“以人为本”的涵义进行了阐释,并分析了“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体现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及具体部门和领域的人本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作了一定的阐述。为了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学科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对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以人为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尤其是以人的思想、精神世界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人的主体性,从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全一致。因为“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作用,承认人的力量和能动性,立足于以人为根本”[1](P2118)。简而言之,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和实证性日益凸显,实用功利思想颇受重视,人的整体价值渐趋冷落,导致“人的缺位”。因此我们必须在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人性的缺失而导致的工具化、功利化、机械化的倾向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借鉴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立足于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模式,呼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向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人本体系。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对进一步建构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提高其实效性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类的两大根本任务,即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能够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它的建构和完善可以从研究内容和方法论上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朝着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即“只有以此(马克思主义人学——引者注)为指导,以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为出发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才能在当前多种学科发展取向中,扬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建设起有中国特色的、有相对稳定性和坚实理论内容、并为社会认同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2](P96)。同时还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加强其针对性,提高其实效性,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我们深入学习、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现实的个人: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理论界大体上有三种基本观点:以具体的人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逻辑起点;以经济人、社会人为逻辑起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 什么是“现实的个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提法,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仅从字面上讲,哲学史上有的哲学家如费尔巴哈也说过“现实的人”、“社会的人”诸如此类的话,然而由于他们对“现实的”、“社会的”概念的不正确的理解,所以实际上仍然是抽象的人。恩格斯说,费尔巴哈“就形式讲,他是实在论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这个人生活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在宗教哲学中出现的那种抽象的人”[3](P2336)。马克思所讲的“现实的人”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呢?我们再看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两段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写道:“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4](P67)“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4](P71-72)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现实的个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人是现实的存在物,具有现实性。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提出他们的哲学“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4](P73),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4](P73),去研究“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4](P73)。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也曾表达过此思想:“我们必须从‘我’,从经验的、肉体的个人出发,不是为了象施蒂纳那样陷在里面,而是为了从这里上升到‘人’。只要‘人’的基础不是经验的人,那末他始终是一个虚幻的形象。简言之,如果要使我们的思想,尤其是要使我们的‘人’成为某种真实的东西,我们就必须从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出发;我们必须从个别物中引申出普遍物,而不要从本身中或者象黑格尔那样从虚无中去引申。”[5](P13)“现实的个人”是有物质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追求全面发展的人。第二,人是实践存在物,“现实的个人”最根本的含义,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具有实践性。实践是人类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及社会诞生和发展起来。物质生产实践使人的生物属性发生深刻变化,形成人所特有的生物属性;它还使人上升为自为的、理性的存在物,铸造了人之为人所特有的自觉能动性以及社会本性;实践使人最终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自由。正是在此点上,马克思视野中的人成了客观现实中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本质反映。因为人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活动,而且是某人区别于他人的最根本的基础,故而它成为人的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统一的本质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