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0;B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7 )06-0042-05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理论。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话来讲,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它不仅是我们现实而辩证地把握“现实的人”的唯一正确途径,也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解和重建的重要切入点。 一、“现实的人”及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关注点 哲学作为人对世界的玄思,自然把人及对自身的反躬自问纳入其研究视阈。然而,千百年来,人在哲学史上却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从未有任何哲学把自己的理论诉求真正归结为人。相反,由于对现实世界外在本原或始基的过分关注,传统哲学在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本体论思维范式.而人则由于失去对自身的理论关照,渐渐远离了哲学的视野。 唯心主义,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都毫无例外地把精神和意识视为第一性的本原,而人只不过是精神或意识外化的产物。马克思之前的旧唯物主义同样存在着对人漠视的倾向,是不同时期表现的形态不同而已。 马克思把近代以来特别是以霍布斯为代表的机械唯物主义称做“纯粹的”唯物主义,并指出“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幼芽。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但是……在以后的发展中却变得片面了。霍布斯把培根的唯物主义系统化了。感性失去了它的鲜明的色彩而变成了几何学家的抽象的感性。物理运动成为机械运动或数学运动的牺牲品;几何学被宣布为主要的科学。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1]这种片面的、表现出“物中无人”的,从而使人失去作为主体的丰富色彩的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所谓的“纯粹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一改“纯粹的”唯物主义“见物不见人”的弊端,把人纳入哲学的视野,并认定自然界和人是新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2]。他甚至避讳唯物主义的称谓,索性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然而,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论最大的片面性就在于他对人的理解是表面的、肤浅的,他只看到了人的感性存在,却不了解人的感性活动。换句话说,他不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形成的社会关系来发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3]78。他这种把人视为类似于动物一样的纯粹的感性对象,不仅不是对人的高度重视,反而贬低了人及其主体地位。因此,马克思称之为“直观的”唯物主义,并在其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3]58 正是在基于对前人哲学观点社会历史意义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现实社会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反复性研究过程中,马克思创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即“实践的”唯物主义,它是从实践的观点理解世界,把事物和现实世界看做现实的人在历史实践活动中的生成和发展,并被恩格斯称做“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可以说,它的出现彻底终结了西方传统哲学只是在思辨的“天国”中对绝对真理、永恒真理的哲学幻想,使哲学真正成为“尘世”中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并进而改造自身的思想武器。这就如同马克思自己所言,“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3]73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现实的人和人的问题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的关注点。 首先,马克思抛弃了旧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物质本质的抽象议论,提出了人化自然和“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思想,从而在终极意义上确立了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旧唯物主义最大的败笔就在于它脱离人和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与人无关的自然界的物质本原。而马克思则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4]178他强调,人并不是以直观的方式面对自然,而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与自然发生关系。但是,“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4]122因此,唯物主义不应把对“物质”的界定仅仅局限于只是可以被感知的有形实体,而是应把人的实践活动和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也理解为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客观实在既可以是物质实体,也可以是社会关系、联系或实践活动。“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如此,马克思完全实现了哲学向人和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从终极意义上确立了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马克思超越了传统哲学对人的理解,真正回答和解决了人是什么这个最大的哲学疑难问题,破解了人的奥秘。唯心主义对事物、对现实的抽象理解,就是对人的理性本质的抽象理解。费尔巴哈对事物、对现实的直观理解,“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3]57因而,他把人的本质视做“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最终把人归结为自然。马克思却认为,只有用实践观点去理解事物和现实,才能用实践观点理解人本身。反之亦然,从实践观点理解人,才能进而从物质生产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去揭示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本性和社会本质出发,第一次科学地诠释了人是什么。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4]96这是马克思从人与动物的区别,对人的类本质即人的实践本性做出的科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