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84X(2007)04-0060-04 在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农村城镇化浪潮也势不可挡。城镇化不仅是城乡布局的调整和农村居民身份的转变,而且是一项包括空间布局、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的素质、思想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的系统工程,其中,人的观念、素质的变革将是更根本的因素。反观这些年在农村城镇化问题上,我们更多的是停留在物质文明建设上,较多关注基础建设、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体制和政策方面,而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则有重视不够之倾向。因此,要完成农村城镇化这一系统工程,强调大力发展经济是一方面,而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则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力保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好坏,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因而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面临着亟需解决的困境。 1.简单宣传不再适应农村社会组织结构日益松散化、农民思想日益多元化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农村由过去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的集体化、集中化生产经营活动,转变为内容、形式以及组织方式均相对独立而多样的市场化生产经营活动,从而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复杂性,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1] 过去单位体制下的农民以公社、大队和生产小队为集体化块状结构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单一,因此,思想动员或政策宣传的方式往往是一次大会或一个广播。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自主经营,分散独立,尤其是随着农村的市场化,农民不再固守在土地和狭小的村落,日益走出固定的土地和村落空间,流动性大大增加。因此,地域的分散,带来了思想政治工作在空间上的明显不便。更重要的是,工作对象的分散和多元分化,使得过去那种单一、省事的思想政治方法失效,迫切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创新社会动员和调控的方式。与此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冲击,农民的职业选择日益多元化,思想意识也日益多元化,总体上,表现为文化素质的提高,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和主体意识的崛起。[1]农民不再服从一切,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忽视个体利益的工作方式不再奏效。 2.多种主观和客观因素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被削弱。近年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被削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被削弱。一是精神文明建设、荣辱观建设重视不够;二是许多村干部、基层党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缺乏全局与长远意识,认识不到“两手抓”方针的重要性,只忙于完成上级规定的经济工作的“硬”指标,而视思想政治工作为“软”指标,干不干无所谓,有的村和单位甚至出现无人做事、无钱办事、无章理事的状态。其次,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人力、财力的保证。各级政府一般只注重生产经营的资金投入,而忽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需的活动经费、设施、设备的投入。再次,农民对经济利益的关注冲淡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农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由于集体约束的弱化,人口流动的频繁,也多认为“各种各的田,各管各的事”,再加上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与农民的切身利益不能紧密挂钩,甚至是脱钩,利益沟通极度缺乏,因此农民不关心集体组织生活,甚至对思想政治工作抱有不同程度的偏见。 3.农村社会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制约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首先,传统小农经济土壤孕育出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如普遍存在的小农意识、缺乏市场经济观念、缺乏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与参与、创新与改革的意识淡薄、安于现状、创业精神不强、难以变革传统和习惯的生活方式、封建迷信思想仍很流行等,都将成为其实现从身份到意识彻底转变的障碍,也是农村城镇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其次,市场化浪潮在为广大人民带来竞争进取、奖勤罚懒、追求富裕、自立自强、积极开放等现代文明意识观念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价值观也同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多元价值观念、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往往无所适从,致使善恶标准迷失,“黄、赌、毒”泛滥,浮躁成为社会的主导风气,快餐文化大行其道,这一点在归属感较弱的外来员工人群尤其突出。再次,部分农民“与时俱进”意识淡薄,缺乏创业精神,虽然意识到只有求新求变才能致富,但又无奈地发现,出路太少了。如果出去打工,不但挣钱少,而且又苦又累,性价比太低;如果要创业,资金来源又是一个问题,本身也没有什么一技之长,找个好点的工作更是难如登天,因此相当一部分人就搂着那有限的征地补偿款或房租过着那并不高档的所谓的衣食无忧的日子,再加上大多数农民本性是安于本分,想到了却往往做不到,因此,只能循规蹈矩地消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