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皮亚杰提出了内化与外化双重建构的概念,主张一切经验与知识发源于实际动作,并把动作分化的内向发展称为内化建构,而把动作分化的外向发展称为外化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就是受教育者如何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它标志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外在灌输转化为内在认同,其目的是把他律的思想道德原则及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思想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大体经过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教育者的正确引导,更需要受教育者的内在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否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转化到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一定取决于某种作用机制;由于这种机制的存在,人们就能理解、吸收社会思想道德规范。在众多的机制中,内化机制是关键。内化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者的教育是手段,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是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实现内化,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是不能被忽视的。因为,受教育者是具有一定自觉意识的人,他们都有一个特殊的世界,不同的身体、心理条件,不同的社会关系、生活阅历等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是不同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调人的主体性、主观性、差异性。然而,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却往往忽视人的个性,采取强制灌输和划一性的方法,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具体来讲,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效果的主观因素主要是:(1)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人们的价值观是人们选择认识对象及某一方面的前提,并影响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内化程度。人们之所以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的看法,产生不同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他们各自的价值观不同;(2)受教育者的需求。需求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常常表现为愿望、意向、动机等。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需求,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这是最基本的需求。还有精神需求,包括学习的需求,个人才能发挥的需求,以及信任、尊重、荣誉、信念的追求、理想的实现等需求;(3)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受教育者认知能力是有差异的。在受教育活动中,认知能力强的人自信心强,一般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接受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较好。认知能力差的人接受教育的容量相对少些;(4)受教育者的情绪、心理状态。情绪、情感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和欲望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情绪、情感对受教育者的认知动力、价值取向和对象性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关键是要做到: 1.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完全平等的,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有接受教育的内在需要,能主动认同教育目标,能创造性地认识、理解和吸收教育内容,并能自觉地付诸实际行动。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激发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内在需要和动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然而,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问题往往被忽视,教育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首先,要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多样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必然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必然影响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和接受。因此,要加强对人们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人们正确了解社会,分析人生,自觉认同良好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 其次,要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思维是人们内化教育内容的纽带。没有思维或没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就没有认识、理解、吸收教育内容的可能。而且思维能力的状况影响着甚至于决定着受教育者内化教育内容的程度、水平和效果。可以说,思维能力不同,即使面对同样的教育内容,人们接受、吸收教育的程度、水平也会是不同的。因此,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有助于人们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提高。在我国的所有教育中都要注重人们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科学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三,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激励和情感沟通。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P169)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2](P117)。可见,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有没有感情,有什么样的感情,与他们对于这一事物的态度有很大关系。积极的情感活动,表现为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信任,对教育目的的认同,对教育内容的接纳与自觉实践的强烈欲望。这种情感活动是受教育者由对教育内容的知识型掌握向信念型掌握转化的必经中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动着儿童,在他心里留下愉快、兴奋、精神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能变成信念。”[3](P177)同时,人们情感上的沟通,能够交换彼此观点和意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想认识沟通的过程。如果人们情感上不能相互沟通;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者讲的道理时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思想上也就不可能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