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2X(2006)07·08-0130-04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实践的产物。传统的经验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下简称经验型模式)适应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相对单一的条件下形成的。但是任何模式都需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社会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与传统社会相比,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如果还是固守原有的经验型模式,以经验、理论去应对复杂的环境,应对日益多变的人的思想,必然会出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方式僵化、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问题的解决需要探讨新的模式,新的模式必然基于当今的社会实践。当今社会较传统社会有两个最为根本性的时代特点,一是变化快,有人称之为十倍的速度变化的时代;二是知识正取代土地、资本,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如何应对这种变化,不同的人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唯一的出路在于学习。因此,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迈向学习化社会”的目标,组织学习理论也应运而生。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德·圣吉博士在其《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首先将学习型组织理论系统化以来,立即风靡世界,各国竞相开展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城市等活动。党的十六大也明确提出,要“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显然,学习型社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建构学习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下简称学习型模式)与之相适应。基于此,本文针对经验型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学习型社会的时代特点,提出建构学习型模式的新思路。 一、切入点、基点和突破点 本文认为,学习型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经验型模式而言的。这种新型模式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双方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通过学习,教育双方都能不断地突破自己,创造一种共同学习、平等互动、充满人性的良好氛围,并能以一种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生成共同目标,从而达到教育的预期目的。也就是说,学习型模式以学习为切入点,以人为基点,以共同目标生成为突破点,针对经验型模式对受教育者的目标进行预设,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教育,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却效果不佳等问题,试图以共同目标的生成为突破口,使受教育者由被动变主动,以积极的态度自觉自愿接受教育,由此开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1.以学习为切入点 学习型模式的“学习”,强调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经验型模式也有学习,对于教育者来说,学习虽然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他们往往忽视学习,而把学习当作软指标、当作可有可无的现象极为普遍;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学习更多的是强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实际上是被动接受教育而不是真正学习。而学习型模式则强调教育双方,尤其强调教育者首先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者。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彼德·圣吉认为,“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的此一意义的核心。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也就是说,真正的学习,是关乎人、关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学习不再是为了谋生,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晋升职位、提高薪酬或屈服于社会的某种压力,而是一种兴趣盎然的活动,一种能使人活出生命的意义的生存方式。 2.以人为基点 诚然,学习型模式中的教育双方都渴望这种真正的学习,这种以真正学习为切入点而进行的教育本身蕴涵着充满人性的教育观。经验型模式由于受社会发展的局限,形成的是“工具层面”教育观,把人当作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更多是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来考虑;学习型模式转变为“精神层面”教育观,强调追求人的内在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经验型模式中教育双方的关系是等级、顺从关系,学习型模式是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伙伴关系。显然,建立在这种新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的教育,让人渴望成长,渴望自我实现,进而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创造力得以不断挖掘。在这种新型模式中,人追求生命的价值,体验到生命的意义。 3.以目标生成为突破点 在充满人性的真正的学习的基础上,教育双方易达成共同目标,这种目标是自动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经验型模式的目标是预设的、外来的,是在教育前教育者头脑中就有的社会或他人的期望,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学习型模式是生成的,是自觉自愿主动的选择,是教育者在倾听受教育者个人的目标的基础上,经过学习思考形成教育者的目标,然后双方摊出心中的假设目标,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经过深度会谈、讨论和整合,达成一种共识,这种共识不是一方为另一方强制接受或妥协,不是被要求这样做,而是自己认可的,是衷心想要达成的目标。当然,在目标的生成过程中,教育者不是一昧去迎合受教育者,而是始终意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并设身处地、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引导受教育者将其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相统一,这样的目标才真正能实现人生价值。因此,这样的共同目标一旦达成,受教育者就会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而非被动地遵从,从而有了交流的基础,教育活动的继续进行就有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