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06)01-0052-04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这个概念是借鉴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他认为:“科学只承认法则构成系统。而且,概念的真正涵义来自于各种关系。只有在关系系统中,这些概念才能获得了它们的涵义”,“根据场域概念进行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我可以对黑格尔的那个著名的公式稍加改动,指出‘现实的就是关系的’。”[1] 在社会世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不仅仅是行为者之间的互动或个人之间交互主体性的纽带,而是马克思所谓的“独立于个人意识和个人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关系”。著名人类学家卡西尔在《实体概念与功能概念》一书中表明:近代科学的标志就是关系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狭隘得多的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 只要是场域,它就应该有特定的界限。“我们可以把场域设想为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场域的效果得以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对任何与这个空间有所关联的对象,都不能仅凭所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予以解释。场域的界限位于场域效果停止作用的地方。”[2] 例如,我们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学生们生活在大学校园这个场域中,并通过客观关系联系在一起,“在这种联系方式下(物质或符号)关系的结构在每一所大学中都发挥作用。”[3] 我们把这种物质或符号的关系结构称作教育场域。在这个场域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会体会受到“场”的存在,都会受到“场”影响,就如同在磁场中的金属导体一样。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信息传输的原动力 参照布迪厄的理论,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分成三类:宏观场域(全国范围内)、中观场域(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和微观场域(个体内心)。 1.宏观场域和中观场域中的信息传输原动力:“需要”、“资本”——穿越科层组织壁垒的“飞船” 虽然宏观场域与中观场域的场域边界不同,但其传输的原动力和路径却大同小异。 (1)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输的原动力是“需要”。张耀灿、郑永廷等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工作,其直接目的和专门任务,都是为了把本阶级、本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要求变成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使人们实现“从‘现有’向‘应有’转变”;“从‘现有’水准提高到‘应有’水准”;“这个特殊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的发展过程。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发展,本阶级、本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也会在不断提高。人们现有的思想品德水准往往与社会发展要求存在差距。这个差距的“不断产生,不断解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无限循环往复,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前进。”[4] (2)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输的资本。资本是马克思《资本论》中的重要概念,意指“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生产资料和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即当它们为资本家占有、并作为剥削手段时,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不是物,而是通过物来表现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5] 在此,我们借用马克思的资本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输的资本是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这种统治地位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当这种统治地位被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用于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时,这种统治地位才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输的资本。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的动力学原则,就在于它的结构形式,同时还特别根源于场域中相互面对的各种特殊力量之间的距离、鸿沟和不对称关系。正是在场域中积极活动的力量——分析者之所以将这些力量筛选出来,把它们看作对场域的运作关系重大的因素,正因为这些力量造成了场域中至关重要的差异——确定了特定的资本。只有在与一个场域的关系中,一种资本才得以存在并发挥作用。这种资本赋予了某种支配场域的权力,赋予了某种支配那些体现在物质或身体上的生产或再生产工具(这些工具的分配就构成了场域结构本身)的权力,并赋予了某种支配那些确定场域日常运作的常规和规则、以及从中产生的利润的权力。”[6] (3)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输动力的表现形式。第一,领导权威。所谓领导是“指在一个团体内部,享有一定职权,负有相应的责任,代表团体利益,组织目标,实现目标而影响群体活动的指引者、组织者、统率者。”[7] 领导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斯大林说过:“干部决定一切”。[8] 毛泽东曾指出:“指引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9]“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10] 陈云同志讲:“干部决定一切是通用于全世界的普遍规则。不但我国通用,世界也通用,不但共产党通用,其他政党也通用。”[11] 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输的过程中,领导权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定向作用,二是统率作用,三是监督作用。 第二,组织动力。所谓组织就是“围绕一个共同目标,人们进行分工协作的过程以及由此建立的一种职权结构形式”。[12] 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作为过程,它是在一定实践和一定空间内向各个成员分配工作,统一各种行为的动态过程;作为结构,则是把动态活动中有效合作的相互关系、相对静止而形成的静态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管理是有层次的,在组织结构中,管理层次呈现一个正三角形,从上至下,职权递减而人数递增。它们分别是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操作层等四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上一级组织的协调下传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输的组织原则:一是任务目标原则,二是结构稳定原则,三是精干高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