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归根结底是高等教育的目标。换言之,高等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范畴在“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上体现出本质的一致性。本文试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大学生全面发展”内涵的分析,来揭示这种一致性是如何取得的,或者说这种一致性、统一性是在什么样的意义上实现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始终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来确定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新世纪教育目标任务,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高校的职能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但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部部长周济院士在2004年3月教育部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谈到,越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越是要对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决定着他们能不能为国家和民族作出更大的贡献,决定着他们个人将来的发展,而且这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工程,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十分明确地提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意见》提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这四句话,分别指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重点”、“基础”,落实到“目标”上来,就是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里分别在“建设者”和“接班人”前面突出了两个定语——“合格”、“可靠”,当然包括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合格、可靠,然而它们所特别强调的显然是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素质。我们经常听到一种很形象的说法:“身心缺陷是废品,知识缺陷是次品,品德缺陷是危险品”,正好说明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要成为“合格品”、“优等品”,就必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中思想品德是最重要的,否则就可能成为“危险品”,就可能产生负作用、负效应。因此,《意见》在继承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意见》明确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基本内容与全面的“素质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整体上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并突出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表明这一目标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但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都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但其内涵是有所侧重的),这实际上涉及树立新的德育观、教育观、质量观、成才观问题。高校要在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上有一个新的解放,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坚定地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路子,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抓教育质量,不抓或抓不好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就不可能有很高的教育质量。 二、“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分阶段分层次的动态过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直接服从服务于高校的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的四句话之一整体提出的,因此,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才能正确理解“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内涵。为便于阐述,本文用ABC来分别代表四句话的前三句,即A——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B——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C——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而用N来代表第四句话,即N——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四句话的关键词,分别是“核心”、“重点”、“基础”和“目标”。显然,ABC三句话代表三个相互关联层次的教育任务,而N则代表包涵了ABC的全面的素质教育,ABC和N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彼此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各自又侧重表明某些方面特定的教育任务。如果用M代表“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那么,它与ABC和N四句之间整体上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A+B+C)×N=M “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是ABC和N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ABC由低到高的层次顺序应该是:C是“基础”层次,主要是指道德素质,注重大学生个体(即自我的、主体性的)道德修养;B是“重点”层次,主要是指政治素质,注重大学生与他人、社会和族群(即国家、民族)之间的精神传承;A是“核心”层次,主要是指思想素质,注重大学生对人类和自然(即宇宙的、世界的)价值探求。N是“目标”层次,是指突出了ABC要素的综合素质,是包涵、渗透了ABC要素的全面素质教育。换言之,N所指的综合素质,除了包含ABC三个层次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以外,还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民主法制纪律素质、身体心理健康素质等。这些素质不但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构成综合素质的十分重要的要素。ABC与N各个层次、各种素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正是这种内在动力机制的驱动,才不断促进大学生朝着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方向发展,“全面发展”的目标才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得到实现。这就是作为过程性目标的“大学生全面发展”运动过程发生、发展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