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3.67亿,接近于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消极腐败以及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使得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偏移,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思想颓废、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因此,高度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培养,探索新时期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是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的需要。 一、未成年人自身应采取的措施 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提出人应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会做一切工作的人”,“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高度文明的人”。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了个体自身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个体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未成年人在开发自身的身体潜能,促使自己个性充分发展的同时,还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把自己塑造成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四有”新人。 1.未成年人应该为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未成年人虽然不同于成年人具有完全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但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应该认识到现代未成年人的特点和历史使命,加强自己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发扬互相关心、助人为乐精神,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我国基本国情,了解基层实际情况,了解群众生活疾苦,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勇于迎接机遇和挑战,实现祖国繁荣、民族复兴的使命和自身人生价值。 2.未成年人要认识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一个社会的人必须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人是社会化的主体,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并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人的主观能动性会促使人对社会化的内容进行一定的选择,自我人格的形成本身就是人与社会互动的结果。成功的社会化只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体作用,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才会实现。因此,未成年人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只是社会单方面努力即可的,只有未成年人自己行动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紧紧抓住这一影响自己一生的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系统地接受来自老师、家长、同学及社会各方面的道德知识与道德品质的教育,培养道德意识,明确是非观念,真正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旗帜鲜明地批评那些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敢于对那些有反面意义的典型事例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社会舆论压力,对人们起到劝导和警示作用。 3.未成年人要勇于防范和逐步预防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思想观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一般来说总是落后于现实生活的,尤其是成年人相对于未成年人更难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观点,所以未成年人要逐渐摆脱来自家庭的一些陈旧束缚,防范可能来自学校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要防范来自社会越来越多的不良影响。 二、家庭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任何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起,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经历了一个由生物性的“自然人”到社会性的“社会人”的深刻转变——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多种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诸如家庭、同辈群体和大众媒介等,而家庭是个体社会化最重要的因素,不仅个体早期社会化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而且后来的继续社会化大多也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家庭既是子女社会化的执行机构,又是其社会化的微观环境。况且,未成年阶段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家庭教育的特点看,它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教育与生活在时间、空间、活动上往往是统一的,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家庭教育措施来帮助未成年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1.营造一个健康、民主和谐的家庭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