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德国高校一直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凭借着完善的教育机制和丰富的教育内容,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德两国在文化教育方面一直有着较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因此,积极借鉴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经验,对推动当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德国的悠久历史文化赋予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内涵,在此背景下,德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注重宗教教育 在德国,可以用“母子关系”来形容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历史,用“伙伴关系”来形容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现在。德国一直把宗教奉为道德的根本,十分重视宗教教育,用宗教教育陶冶人格和精神。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在目标、形式、内容上紧密结合,相互渗透。 因此,宗教教育被视为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德国公立学校开设宗教课,除了为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外,还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尊严、助人为乐、爱国主义情操等等。对非基督信仰的学生则不强求上宗教课,而是用伦理课代替。道德教育中的伦理教育也是德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之一。 侧重隐性灌输和渗透 高校运用隐性课程理论,使学生在无意识间接受某种思想的教育方法,比较具有隐蔽性。德国高校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课程隐蔽进行。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大学生的必修科目,也是理工类大学生的必修科目。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德国还设有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和团体,如德国志愿服务队、天主教联盟、阿登纳基金会等。这些团体和机构以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民主政治教育为任务。高校会请这些组织就当前国内和国际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举办大学生讨论会、论坛、展览或竞赛活动等,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另外,德国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教育也是进行隐性思想渗透的主要途径。 心理咨询特色 德国的高校几乎都设有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类的部门为学生服务。这些部门有着正规的工作制度、工作规划和固定经费。负责心理咨询的教职工需要有教育学专业或是心理学专业学位,并且经过专门的心理培训或训练,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很强的责任感,才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工作。高校学生从心理咨询部门获得心理辅导、生活指导、学习指导以及就业指导,这辐射到课堂学习、日常生活和团体合作等方方面面。德国高校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解除心理上的障碍,以对自我和社会有正确的认知,培养健全的人格、成熟的心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充分利用传媒手段 德国的大众媒体业高度发达,高校也十分重视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广播电视、报业、互联网等传媒工具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特别是德国高校尤其重视互联网建设,利用网络平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如在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国际互联网上,开有专门的网页和专栏邀请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家审图剖析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影响。这些大众传媒工具有效地向高校学生灌输了资本主义自由价值观、道德规范和宗教信条等。 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启示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设有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过“显性”灌输思想政治。例如,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高校设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这些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高校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养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与此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与摸索。比如,高校积极开设心理教育咨询部门,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化解心理矛盾,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人格;重视传媒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通过校园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灌输和渗透来辅助政治课的教学;注重社会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如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 尽管这些措施对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一定作用,但通过对德国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内容、教法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亟须进一步改革。 提高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虽然我国高校把心理咨询作为服务大学生的一种方式,但对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方面的工作并不到位,辅导教师专业程度不高,而且没有规范的心理咨询体制。很多学生羞于说出自己的心理问题,使得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询部门形同虚设。应借鉴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的运作方法,完善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体系,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对心理咨询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积极主动接受心理辅导,及时化解问题,形成健全人格。 加强“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途径、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多方面都要注重隐蔽性和渗透性。单纯的“说教”往往达不到最佳的效果。高校在“显性教育”灌输的同时,也要注重隐性教育的运用。比如,多举办各类学术论坛、辩论比赛、演讲比赛、展览以及校园文化日等活动,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政治熏陶,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和无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