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人的思想和心理归根到底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的结果,它源于缤纷、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因而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都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生活的烙印。凌志军在他最新的《变化——1990—2002年中国实录》中以一个记者的视角记录了到2002年末中国社会转型的22个年头中的后一个阶段,即1989年以后到今天中国的变化,1989到2002年末这13年的最大变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当各种“声音”悄然走进大学校园里的时候,这一方静土沸腾了,大学生这个高智商的群体有自己的思考。世界与中国的变化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大学生的心理、头脑里,影响在他们的行为上。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大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他们的感情随着国家、民族命运的跌宕而起伏。尤其当他们在高手如云的大学校园里发现自己的优势不再,面对感情上的纠葛丛生、同学关系的紧张、自我角色的转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感到无所适从,在心理上十分痛苦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凸显出它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禀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理念,针对大学生心理、思想的新变化而革新。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其表现 (一)大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 心理是在实践中大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是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意识、心理现象的总称。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的心理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成真正成熟阶段。一般特征如下: 1.智能发展达到高峰。主要表现在:(1)观察力显著提高。一个人的观察力与他的知识经验有一定关系。一个学生处在大学阶段时,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情绪、情感较以前成熟稳定,因此他们的观察力较以前显著提高。(2)记忆力处于最佳时期。在人的一生中大学生处在记忆最佳的时期,这样一组科学的数据会表明:18到29岁之间,记忆能力是100%;10到17岁之间,记忆能力是95%;35到49岁之间,记忆能力是92%;50到69岁之间,记忆能力是82%;70到89岁之间,记忆能力是55%。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大学生的年龄段记忆能力是最强的。(3)抽象思维、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一个学生到了大学的阶段,因为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他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表现在:较中学阶段,有了一定知识积累的大学生更善于遵循逻辑的规律,思维过程符合客观事物的逻辑顺序,思维的首尾一贯,有条理,清楚;善于从广泛的范围内观察问题,全面地思考问题,能够抓住问题的基本轮廓,不会忽视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善于通过现象深入到事物本质抓住事物核心;善于根据思维发展变化的情况,审时度势,采取恰当的处理;善于独立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大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较以前逐渐占主导。 2.情感情绪日益丰富。情感和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体验,是由客观现实引起的主观体验,以需要为中介。情绪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心境,是一种微弱、弥散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其二是激情,是一种短暂的强烈的爆发的状态;其三是应激,是意料之外的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特点是偶发性、紧张性。情感具有社会性,是人的高级情绪,反映出个体的社会关系。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宗教感。步入大学以后,一方面学生的生理特征有了变化,身体素质好,喜欢运动,有活力,因此对生活有激情;其二大学生的社会性逐渐增强,大学生最富有激情、热情、感情,因而客观事物作用于个体会产生强烈的主观体验,因此情感情绪日益丰富。思想教育应当运用情感沟通规律,打开被教育者心理的大门,减少逆反心理。 3.自我适应增强。个体的自我适应,也可以说是个体的社会化。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叫作社会化,又称社会性发展。行为主义学派重视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班杜拉认为,个体的任何人格特质,都是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耳濡目染向他人学习获得的,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和模仿。一个学生升入大学以后,周围的环境变了,大学校园的社会化程度远远高于中学阶段,因此,大学生个体适应性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得不增强了。本质上讲自我适应增强既是主观要求也是客观环境压力造成的结果。 (二)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现代市场经济的到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它改变了社会经济运行的体制,但是最根本的是改变了人们之间的关系,它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积极向上的,另一方面是消极的。反映在大学生身上,主要是心理特征有了新表现。 1.批判性思维增强。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流动加速,使信息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现代市场经济的最大标志便是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在这种形势,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活跃的群体,接受能力强,理解能力强,对信息的接收快,较少盲从,大多数有了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因而能够对社会上的事情作出较理性、辩证的分析,批判性思维增强。 2.感情脆弱、意志薄弱、依赖性强。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康教授认为,和普通人群相比,大学生属于素质较高的群体、前途光明,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强,但因其年轻、不成熟、意志薄弱,加之家庭、学校管理力度不足,一时糊涂就很容易走向犯罪。因此,社会和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生活环境的管理。另据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批捕处袁春菊处长介绍,2002年1-8月,该院侦查监督处共受理14件17人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同往年比增长了110%。从文化程度上看,研究生学历3名,本科学历10名,专科学历4名,与社会普遍水平相比属高学历范畴。他们的经历均为从学生到学生,没有正式走上过社会。从他们的罪名看,不仅单一,而且手段简单,作案目标、对象确定,较易破获。在这些犯罪嫌疑人中,3名犯罪嫌疑人因家庭经济困难,盗窃钱财的目的是为了减轻父母负担。2名犯罪嫌疑人是为了追求享受,盗窃目的是为了挥霍。其余的几名犯罪嫌疑人均因父母寄来的生活费偏低,不够花,本人又好逸恶劳不愿打工挣钱而盗窃。另据报道,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检察官张冬青介绍说,他们的犯罪动机都特别简单,他们道德品质并不存在多大问题,把他们害到这一步的是糟糕的虚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