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高点上,对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特点的基本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内核。进入新时代,应立足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回应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表现形式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面对这样的历史阶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实事求是,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一切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稳扎稳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推进改革开放。[3]邓小平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4]236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中国现实发展的正确判断,这一论断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理论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思想和制度基础。20世纪末,我国基本上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与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交流合作日趋频繁,我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与贡献也在不断加大。目前,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1]3“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新的福祉与新的机遇。 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思考、警惕资本逻辑对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就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而言,资本在使人类迈向现代市民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马克思认为,资本“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5]35,同时,“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36。在剩余价值理论的视野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的伟大的历史方面就是创造这种剩余劳动,……以致超过必要劳动的剩余劳动本身成为普遍需要,……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的关系。”[6]至于现代市民社会,黑格尔和马克思都给予了很高评价,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这个受造物(Sch
pfung)属于现代世界,现代世界第一次使理念的一切规定遭遇到它们的正当性”[7]329,在现代市民社会中,“一切单一性、禀赋、诞生和幸运的偶然性都使自身自由起来”[7]330。马克思也认为,现代市民社会使个体意识到自身的特殊性,使个体在劳动中初步实现了“自由”。[8]不过,马克思也以强大的历史辩证法揭示出资本的逐利性、非理性特征,及其对现代市民社会的统治地位:“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9]871 现如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间、区域间的合作往来越来越密切频繁,沟通交往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延展。面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很难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深度对话的同时,短时间地彻底消解现代市民社会中的资本逻辑及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形式。[10]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5]34。在这里,“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感伤”本质上指称的是传统社会中的伦理情感。这些伦理情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占据着人类精神生活。但是,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它们却被资本主义式的“利己主义”摧毁了,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如果说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对比视野中探讨了人类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转变,那么卢卡奇则更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类追求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和意志。卢卡奇发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失去了这种自觉,失去了斗争的精神,失去了实现未来社会的内在动力。因为“世界的这种表面上彻底的合理化,渗进了人的肉体和心灵的最深处”[11],“物化意识”取代了“阶级意识”,取代了工人对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渴望与追求。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先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尖锐对立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显著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不过在新的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1]9我们应当清醒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停止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严重危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侵蚀人们的思想认识与价值追求;国内一些人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诉求呈现出庸俗化、低俗化的趋向。这也是我们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 二、美好生活的价值内涵及其要求 美好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追求,把握美好生活的内涵是超越现阶段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曾指出,“共产主义”是“向……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12]185所以,一个社会在多大程度上是“美好”的,那么它就应该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人的本性。在新时代的语境下追求美好生活,其实就是在追求一个更加符合人的本质属性、更加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社会。那么,理解人的本质属性,把握人推动自身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便成为理解美好生活的价值指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