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其中,心理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基础,也是具备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保障。近年来,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的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表现总的来看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大量研究及统计表明,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心理上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甚至比较严重。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1.精神疾病成为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 据北京16所大学调查,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总的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清华大学的调查表明,该校因患精神疾病休学、死亡的人数分别占总的休学、死亡人数的51.3%和50%;浙江大学1979-1987年间,休学、退学、死亡的原因中,神经衰弱、精神病占28.0%。1983年以来,精神疾病已由大学生休学、退学病因的第2位变为第1位。 2.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据北京16所大学调查,从1978-1988年10年间,因精神疾病休学的比例有所增加,1982年以前均在30%以下,1982年以后每年均达40%左右;北京邮电学院医院的统计显示,该校精神病、神经症和其他心理障碍的发病率从1980年的1.3‰,上升到1986年的40.3%‰。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统计,精神疾病患者占大学生咨询人数的60%。 3.神经症是主要的精神疾病,而重性精神病的危害极大 北京16所高校调查中,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中,神经症患者分别占76.1%和54.8%;清华大学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中,神经症者占75.68%。而神经症中又以神经衰弱为主。因神经症而休学、退学的不仅有,而且更多的则仍在继续学习,然而他们的学习效率、生活情绪、社会适应能力已受到严重影响。重性精神疾病虽比例不高,但后果严重。北京16所院校中,因精神疾病退学的病例中,重性精神病占45.2%;因病死亡的17例中,有9例均为患重性精神病自杀(6例为精神分裂症,3例为躁郁症);清华大学退学和死亡的学生7人(其中5例自杀致死),占学生死亡总数的33.3%。 二、心理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1.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 生理素质是指人们与生俱有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在结构和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心理素质主要指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是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是先天和后天“合成”;社会文化素质是指人们从社会中获得的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心理素质是基础,是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中介和必要条件。良好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也可以促进生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因此,发展健康心理,可以带动德、智、体、美、劳各项素质的协调、全面的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潜在品质,这就要把教育过程从灌输性的外化过程转变为引导性的内化过程。学生通过自身能动的心理活动,主动的把外在的教育要求,在参与和体验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相应的素质。为此,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和善于吸收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逐步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2.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心理素质是基础,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每个人正常生活、学习、交往的必备条件。对于大学生而言,要维持有效的智能活动,更好的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保证。但是,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处于生理上基本成熟,心理开始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期,心理的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的条件下,由于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东西文化的碰撞冲击,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引发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滋生泛滥,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蔓延。这些社会矛盾与冲突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矛盾与冲突,使一些学生感到茫然、疑虑、混乱,心理陷入空虚、压抑、紧张的状态,内心的冲突与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具有正确的自我评价,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面对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生活等种种实际问题时,能自我调节,减轻压力,正确抉择,顺利、愉快地渡过大学生活,这也是直接关系到他们成长的大事。 三、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