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多年来,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年为之所做出的努力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毋须讳言,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在讨论和研究为什么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时,可以找到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社会大环境的问题、领导支持不够的问题、学生的理解问题,等等,但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来讲,日常科研投入不够、教学中科研含量不足,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如何正确认识科研含量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意义,如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科研含量,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增加科研含量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高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要求有较多的和较高的科研含量;从特殊的意义来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高其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科研的支持有着更加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只有增加科研含量才能使政治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出学术性来 高校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是有学术性要求的。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它也同时要求有很好的学术性。如果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出学术性,那么这类课程同样会被大学生重视、喜欢。那种缺乏学术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只能作为对现行政策方针进行注释、论证、解读的生硬面目出现。 为什么说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讲出学术性来呢?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的任务,这需要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而非仅仅去宣讲政策。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曾说:“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要使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并不等于会讲几句时髦的政治语言具备政治素质。其二,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仅仅是诠释宣传政策,那么政策一旦变化必然引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变化,这本身会降低此类课程在大学生心中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其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其意识形态取向鲜明,而大学的特点在于它是具有学术氛围和民主气息的地方,作为崇尚学术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大学生而言,往往容易将没有学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政治说教而产生逆反心理。 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能够讲出学术性来,它在大学生中的形象与地位就会不一样。科学研究是探求真理的过程,科学研究的成果,总是以资料的搜集分析为前提,经过研究者的思考而得到的,其观点是值得关注的原创性成果,能激发大学生对其思考,评判、辨析的兴趣,由此往复无穷,从而实现认知能力的螺旋式上升。而缺乏科研含量的亦步亦趋的政策注释与宣讲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起到的可能不过是一个播音员的作用,学生能记住的可能只是几句语焉不详、涵义不明的语句,或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或是知其何所然不知其何所用。列宁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其实,从另一角度来看,理论也不是灰色的,能够不断创新、不断解决新的现实问题的理论也是常青的。真正灰暗的,缺乏生命力的,不是理论本身,而是那种由于缺乏科研做支撑,在理论创新方面无所建树,因而实际上已与现实严重脱节,变得乏善可陈,言之无物,已无理论之实而贯以理论之名的空洞的政治说教。 当然,在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必须注意,那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自身的特殊定位,决不能借口学术研究而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教育功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出学术性,目的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科学体系使学生接受和信服,而并不是要淡化甚至掩盖其政治性,保持所谓政治中立,或是将政治性课程转型为单纯的知识性课程。其实,令大学生反感的,也并非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政治色彩或意识形态特征,而是缺乏学术性的政治说教。思想政治理论课又要有政治性,又要有学术性,我们追求的是政治性与学术性的辩证统一。 (二)只有增加科研含量才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前提条件 现在,有些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归咎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讲的“灌输”。其实这种看法不对,起码是不全面的。列宁1902年在《怎么办》中,将“灌输”一词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他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问题是,列宁在这里所讲的“灌输”是什么意思?是象有些人理解的那样,就是主张不管工人的具体情况,而一味地灌输思想理论吗?不是这样的。列宁在这里主要讲的是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承担的一种教育任务,它并非是具体的教育方法。而为了达到从外面灌输无产阶级的意识,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有效方法。我们党在坚持对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历来反对那种使用强制性或填鸭式教育的“灌输式”或“注入式”教学方法。早在1929年,毛泽东在由他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就明确指出,要废止注入式,提倡启发式。建国后国家教育管理部门也曾多次在相关文件中提到要反对“灌输式”或“注入式”的教学法,而主张采取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法。早在1950年,教育部就批评了那种“不会走群众路线,不重视自学,而用旧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3]。1964年,《中宣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下发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启发式,废止注入式”[4]。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又指出“要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尽量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5]……可见,我们需要把灌输的任务与灌输的方法加以区别。思想政治理论课当然必须承担对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任务,但是这不等于说就要采取“灌输式”或“注入式”的方法。为了达到“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恰恰不能采取“灌输”的方法。问题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启发式取代灌输式、注入式,就自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有自己的科学研究。没有科研的教学只能照本宣科,要实行启发式教学只能是空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