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认并突出强调了“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那么,什么是“理想信念教育”呢?如何从学理上做更具体的理解呢?笔者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理想信念”在这里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两个概念,它实际上是“理想”和“信念”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综合性的新概念。这个概念是我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适应现实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在此之前,我们只有“理想”和“信念”这两个单独的概念,它们各有其独立的含义。“理想”一词系从日语中借来,用以翻译西方的idea一词。通常指一种关于未来奋斗目标的想像。而信念则指人内心确信和秉持的观念。理想是主要指向未来的,重在标志人与其奋斗目标的关系,而信念则侧重在面对现在,可以标志人对所有事情的看法与关系。它们相互有交叉的地方,但也不宜相互代替。然而,它们毕竟属于同一类精神现象,是人类信仰现象中两个基本的方面,都是指人的精神支持与精神追求的。从而,在我们的语境中,往往不加特意的区分,比如,邓小平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含义也是相近的。这样,在人们的用语中,理想和信念在各自作为一个单独概念的同时,二者又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新的概念。 “理想信念”是一个中国式概念,具有突出的中国特色。本来,“理想信念”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其所要表达的内容与范围大体与“信仰”一词相同,因而似应按照世界通常的用法而采用“信仰”一词。但由于我国特定的语言语意习惯,“信仰”并不是一个特别通行的基本概念。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信仰”一词并不多见,几乎只是在汉语佛经之中才有所体现,但也并不那么普遍。在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中,“信仰”一词也往往特指宗教或宗教信仰。比如,当列宁讲“信仰主义”时,并非指对理想信念的执著态度,而是特指一种僧侣主义或蒙昧主义的态度。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语言中,虽然也有对“信仰”一词的正面用法,但总不如理想或信念那样讲得多。在人们的印象中,“信仰”一词具有某种宗教来源,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甚至与某种不切实际之想像有关;而“理想信念”则具有世俗文化的来源,带有较多的理性或客观性色彩。因而,讲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追求时则往往用“理想”或“信念”,而不用“信仰”一词。事实上,在当代中国,“理想信念”一词的产生,正是这种中国语境中的产物。 “理想信念”教育比单纯的“理想教育”有更丰富的内容,可以说是更为全面的概念。过去,我们对于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通常是用“理想教育”这样的概念。事实上是把“理想”外延放大,从广义上理解,使之把信念也包含在内。比如“四有”新人,其中的“有理想”就是一个广义的概括,其含义并不仅仅是有理想目标而已,也包括“有信念”这样的内容在内。这样来使用“理想”概念,有其不得已的一面,但实际上无限制地突出和放大“理想”一词,我认为是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一种偏向,即片面强调对未来的理想追求和理想实现,而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在当下生活中人所应秉持的信念支撑和信念引导。事实上,理想与信念作为信仰现象中两个基本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不能突出一个而贬低另一个。理想并不是信仰的全部,甚至也不是其中惟一重要的东西。理想是以信念为基础的,是信仰或信念在未来目标上的具体体现。不能脱离基本立场和信念而孤立地突出理想目标,更不能只片面强调理想教育而忽视信念教育。把人们的目光全部吸引到未来某个理想目标上,让人们急切地期待那个目标的实现,并不是高明的信仰教育策略。我认为当前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就是加强关于社会人生基本信念的教育,给人们的实际的生活以价值导向上的信念引导。一个人,不论他对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和未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是否相信和追求,都应该确立一些在我们社会中生活所必须的基本信念。如对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对集体主义的信念,以及爱国的信念等。事实上,这些信念本身也是我们所倡导的理想信念的一部分。 “理想信念教育”与“信仰教育”是什么关系呢?现在“信仰教育”已成为一个比较重要和流行的概念,它也并不仅仅是指宗教信仰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信念教育”就是“信仰教育”。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教育,即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信仰教育,而不包括别的什么信仰的教育。《意见》将这一教育区别为两个层次: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二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这两个方面的教育是紧密联系相互过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在当代中国的阶段性表现,又是引导大学生追求更高的目标并树立远大理想信念的起点。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适当区分层次,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引导全体大学生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引导部分先进分子树立远大理想信念。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作了新的概括,即“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这一概括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几个方面的组合中综合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特别是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共同理想信念的目标性内容,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中的“中国特色”,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我们可以大体上从三个基本方面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丰富内涵,一是对党的领导的信任,这也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三是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这三个基本方面是缺一不可的,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理想信念的形成,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学习和努力实践的过程。理想信念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本身虽然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并不是脱离开社会生活的实际而孤立地保持自己的稳定性的。相反,理想信念与社会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始终处于互动之中。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反映,它必然与生动的现实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对大多数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也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步确立起来的,也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的变化并不可怕,因为信念正是在现实变化的考验中变得更加完善、更加坚定的。坚定信念的过程是一个与现实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并自觉地对理想信念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