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诚信”之所以成为热门的话题之一,确实在于不讲诚信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诚信道德的现状,探寻道德生活中诚信危机的表现、危害及其产生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呼唤诚信道德、迫切要求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积极回应。 一、诚信危机的表现 危机,是指一种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而破坏系统平衡状态的现象,也可视为系统的失衡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说,所谓诚信危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与诚信的理念、规范、准则等发生矛盾、冲突的状态,诸如虚伪、狡诈、违诺、欺骗、信仰失范、信用失范等。近些年来,诚信危机的种种表现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 在经济领域,诚信危机的突出表现是,经济信用严重缺乏,三角债现象越来越多,利用合同欺诈、金融欺诈的事屡见不鲜。还表现为商业产品和商业活动中的大量虚假现象,从生活必需品到高档耐用消费品,从烟酒、食品、服装等生活资料到建材、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及高科技产品等,几乎无所不及。 在政治生活领域,诚信危机突出表现在党的作风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利己主义,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时有发生。搞形式主义的人有的不去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的精神,不深入基层,不了解下情,沉迷于文山会海,忙于应酬接待,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沽名钓誉,哗众取宠;有的只说空话,不干实事,搞各种各样的“达标”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结果是劳民伤财;有的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致酿成一些严重的突发事件。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干部整日无所用心,或者明哲保身,不思进取,但求无过,只求保“乌纱帽”,或者独断专行。搞利己主义的一些领导干部和党员,面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和复杂矛盾,理想信念动摇,有的甚至做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俘虏。 在社会生活领域,诚信道德危机首先表现为社会公德淡漠,诚实信用、与人为善的基本要求遭到怀疑和贬斥。其次是职业道德淡漠。不论生产行业还是服务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受利益驱使,置国法与行规于不顾,坑骗欺诈的现象。再次是家庭道德失范。诚信危机反映在婚姻家庭范围内,一是表现为对“金钱”婚姻的追崇,二是表现为婚姻一方责任感和信任感的沦落。“婚外恋”、“试婚”、“养小秘”、“恋情人”被人调侃为“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国策家用,玷污了“信乃夫妇之道”的准则。 二、诚信危机的危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诚信危机必然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造成危害。 1.严重损害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信用基础,引发社会病态心理。 社会发展需要的稳定、协调、变革和创造都必须是在规范中进行,在有序中完成,而诚信危机却延缓或阻遏了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信用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首先,官德失范降低了国民对社会权威的信任,严重败坏了党风,污染了社会风气。俗语云,上行下效,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干部腐败现象造成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会使不少公民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进去。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如果行贿能解决您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您是否会行贿”这一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4.79%的人回答“肯定不会”和“不会”,回答“肯定会”和“依情况而定”则占53.61%,还有21.6%的人回答说不清。“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心理研究中心”设置问卷调查“为了办成一件对单位极为重要的事,需向某领导进贡,你持什么态度?”时,在武汉居民中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3.7%的人想向领导进贡,有30%的人表示“宁可放弃,也不进贡”,仅有16.3%的人表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以上两个调查结果说明当今社会中存在着一种极为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人们极其痛恨腐败,大声谴责它、批判它;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同流合污”,通过实施腐败行为去实现自己的目的。这同我国封建时代的吏治不清则民风腐败,官德毁则民德降的现象极为相似。如果此种现象恶性循环,社会风气就会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社会失控,引发社会混乱。 其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淡漠和家庭道德的沦丧加剧了转型时期的道德困惑和冲突。任何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都体现出一定程度的道德困惑和冲突,诚信的非正常态的出现会加剧这种困惑和冲突,增加道德建设的难度。一方面,诚信危机的出现使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不信任、坑蒙拐骗等现象,职业生活领域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不敬业、不守信的态度以及家庭生活领域中的无责任感、无义务意识越来越凸现;另一方面,缺少了诚信道德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人们就可能会在道德评价标准上不懂得究竟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失去了符合实际的公正判断,在道德价值目标上也不知道确立什么样的道德理想和理想人格,失去了以往道德目标的权威感、神圣感。这必然会发生自我道德规范与行为的背离和冲突,表现出典型的双重人格标准,从而加剧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惑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