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经历、生活背景不同,因而在情感表达方式、思想接受方式等方面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越来越多,使其人生观、价值观更趋多元化,他们往往用批判、审视的态度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教育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1.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相对显性教育而存在的,它们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目前高校中,教育者习惯于正面的显性教育来教育学生。所谓显性教育,即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对象均是“暴露”的,其教育形式是正面的、直接的,常采用的方式为“灌输”教育,它希望在短期内马上起作用,以便使学生立即接受教育者观点的一种教育模式。其主要形式有:政治形势报告会、课堂教育(“两课”)、大众教育传媒(报纸、刊物、黑板报、影视作品等)、教职工的言行等。而隐性教育则是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是不直接显露的,是隐藏的,其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常采用“迂回”、“渗透”的教育方式,它追求长期的教育效果,学生在不自不觉中自愿接受教育者观点的教育模式。其主要形式有: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教职工的言行、大众教育传媒等。 显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有时效果不太明显,这时就需要隐性教育来补充,使之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隐性教育也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隐性教育由于时效长,不会“立竿见影”,因而,它可作为显性教育的补充,使得政治思想教育形式更丰富、更完善,效果更有效、更持久。有时,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显性教育中包含隐性教育的目的、效果,隐性教育中有显性的东西,所以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它们一并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完整体系,两者存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1)共同点 ①教育目标相同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作为思想的政治教育的两种形式,其教育目标是相同的,即是为了教育学生,使其达到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教育的载体相同 教育的载体有主观载体和客观载体。主观载体有:教职工的言行、校园文化氛围;客观载体有:教职工本身、校园环境、大众传媒(书、刊等)、互联网等。不管是何种载体,当被赋予不同形式的教育时,就成为该教育的载体。如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给学生宣讲形势,教师上讲的内容是正面的、显性的,其教育目的也是明确的,这就是显性教育,教师则被认为是显性教育的载体。但教师上课其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又是无形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同素养的教师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说,此时的“教师”也是隐形教育的载体,所以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载体是相同的,是很难分清的。 (2)不同点 ①教育方式不同 显性教育一般采用正面的“灌输”教育,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直接面对面的,它目标明确,时效性强,即在短期内向学生灌输教育者的观点,以期达到迅速教育学生的目的。而隐性教育,则是采取“迂回”的渗透式的教育方式,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一般是间接接触的,教育者不直接言明教育的内容、目的,而是深藏在各类活动及载体中,如你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科技活动,演讲赛辩论赛,听精彩的报告时,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这种“氛围”的熏陶,提高各种素养。 ②教育效果不同 显性教育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主阵地,但由于青年大学生特有的心理规律,即思维活跃,感触敏锐,自尊心强,独立性强,处在怀疑、否定、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的阶段,此时教育者采用正面的“灌输”教育这一显性教育方式,一般情况下还是有效的,但如果使用方式不当,学生往往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接受教育者的观点,正面教育的效果就要打折,甚至起反作用。而隐性教育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影响学生的,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做到入耳、入眼、入脑,因而在潜移默化中真正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它的教育效果是长期的。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心理放松了,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教育者适时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教育学生乐意接受;活动中还可受到爱护花草、保护环境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等方面的教育,所以通过这种“旁敲侧击”循序渐进的方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其教育效果是显性教育所难以达到的。所以隐性教育就其长期来讲比显性教育大,而教育工作者往往忽视隐性教育的形式或忽视附在显性教育内涵里的隐性教育的功效。因此,探讨隐性教育的作用并提升隐性教育的地位,加强隐性教育的建设则是必然的,也是极其重要的。 2.隐性教育的作用 隐性教育的功效是通过各类载体来实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教育的载体就是含隐性教育功能的思想观念的物质化和外在的物质承载体,如:计算机网络、校园环境(建筑、树木),大众传媒(书籍、报刊、影视)、教职工言行等。因而隐性教育的作用也是通过以上载体发挥出来的,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Internet隐性育人 网络具有隐蔽性、开放性、互动性和随意性的特点,使其成为高校隐性教育的最重要的载体。计算机网络一般是指Internet—因特网(包括了数字化、多媒体)联成统一的信息空间,因特网是一个全球性的巨大计算机网络体系,它把全球数万个计算机网络,数千万台主机连接起来,提供难以计数的信息资源,为全球用户服务,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以往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交往与思维习惯,并深刻影响着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变革与发展进程。据预测到2003年全球经常使用网络者将达3.5亿人。在中国,1997年网民为64万,1999年为400万,到2001年则达到3370万,2002年7月更达到了4580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