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新方略,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治学说的新发展,而且为新世纪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德法结合并举的治国方略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本文从一个侧面,对以德治国与大学德育问题及其我国高等教育如何贯彻“以德治国”方略谈点个人浅见。 一、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基础及“以德治国”的涵义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历史上,德治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那时“德”是一个新字,是一种新的思想。周公旦曾提倡“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最近入藏保利博物馆的一件海外归来青铜器上也有类似“以德治国”的文字。这个提法后经孔子的理论整理,便在春秋时代成了儒家政治文化的理想模式。在其后2000多年的社会政治实践中,德治与法制始终呈博弈纠缠状态而无法统一整合。时至今日,人们普遍感到,儒家德治思想中确有可贵的为今用的思想资源,它所面临的现代课题是如何超越以及如何实现德治与法治的统一整合。 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具有深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 一是自然经济基础。中国古代经济属于自然经济,这种经济具有农业性、家庭性、封闭性、孤立性等特点,因而对竖立其上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具有深刻的影响。《庄子》所谓“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即反映了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因此,中国古代一切社会伦理道德规范都以家庭为单位,家庭伦理成了社会伦理的基础。这种植根于传统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以儒家为代表,反映在义利关系上就是孔子主张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如义与利发生冲突时,主张见利思义,舍利取义。由此可见,贵义贱利是儒家经济伦理道德的核心。 二是专制政治基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治体系是在建立在封建农业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君主制与家长制是合一的,国是家的放大,家是国的缩小,在家国同构的体制中,君主便成了一位大家长。为了维护君主的权威,儒家极力宣扬“三纲五常”,并且把“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把君主分为“圣王”、“贤王”、“暴君”、“一夫”,与此相应的有“皇道”、“帝道”、“王道”、“霸道”,强调良好的君主应实行王道政治,而君主最主要的道德是“仁”,臣民最重要的道德就是“忠”,显然,这种德冶打下了深刻的“人治”烙印。孔子要求“臣事君以忠”。忠的特点就是要体现在“竭”和“尽”上。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自古没有不是的君王即此之谓。 三是哲学文化基础。有人称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是以人为本的哲学,其道德学说即建立于人性假设基础之上。先秦时就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告子的人性无所谓善恶论等。尽管这些观点有很大差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十分重视后天的教育、引导和感化。人性虽善,但如果后天教育不够,也会变恶;人性虽恶,但只要通过后天努力教化,也会向善;人性无善恶,犹如杞柳,但经过不同的教化,也是可善可恶的。正如孔子所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至于后来的“性三品”说等,只不过是人性论的进一步发展而已。儒家的心性论总是力图为伦理道德的终极根源提供假说。 由上可见,以德治国的传统涵义应是与古代人治社会相结合的“德治”,是“德者治天下”、用德治天下,它把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的个人修养和素质上,是一种德治与法制相分离的典型的“贤人政治”。儒家的传统思想即认为道德的完善是治国的要义。实际上,德治与法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如果想使法律单独发挥作用而没有道德作基础,其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同样,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如果想把道德单独作为一种治理手段而没有法律作支撑,其结果同样是令人失望的。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则以其感召性和自觉性提高社会成员的觉悟。二者的结合并举,才是正确的治国方略。 以德治国的当代涵义应是与现代法制社会相结合的“德治”,它是对中国传统德治的批判继承,是德治与法制的统一整合。在这里,“以德治国”不是也不会导致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人治”,“以德治国”中的“德”也不是中国历史上的儒家道德,而是社会主义道德。因此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将促进和强化“依法治国”,是与法治相辅相成的德治,是在“依法治国”的同时“以德治国”,它是在法律制度范围内的德治而不是超越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德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德治思想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政治协商制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化基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些都是与传统的德治完全不同的。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强调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不仅是以德治国的根本前提,也是大学德育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