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我国加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如何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怎样才能做到行之有效,这可谓是学界的一个恒常课题。笔者认为,活化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不失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根据新世纪初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智特点,应从传统文化中撷取精髓,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重点活化以下传统文化资源。 一、整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品质。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国家、民族的利益,强调一种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以至后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及“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等主张都是整体利益原则的体现,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托,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青年大学生必须有所作为,做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而青年学生要成为坚定的爱国者只能通过着力培养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丰厚的爱国主义资源,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爱国之志,具备报国之才,进而有实际的、自觉的效国之行。 二、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的思想,从宗周时期就已经萌芽滋生,其理论表述的代表当推《易传》。《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每有体现。如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朝闻道,夕死可矣”。司马迁的“昔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正是凭借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才使得中华民族虽历尽百代沧桑,度尽无数劫难,今天仍然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正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了历代无数仁人志士不畏强暴,拯国民于水火,救国家于危亡,挽狂澜于既倒。也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才使得无数莘莘学子奋发进取,成为今天伟大祖国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之材、中坚力量。 新世纪的中国,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发展经济、振奋民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引导大学生们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以民族振兴为己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以德为本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异常注重“德”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将“德”提升到了本体的高度。孔子讲德,主要包括:(一)行为、作用;(二)恩德、恩惠;(三)道德;(四)品质等四方面内容。如孔子曾说:“主忠信,徒义,崇德也。”(《颜渊》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篇)。“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篇)“君子之德风,子人之德草。”(《颜渊篇》)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看到,德一方面指个体自我的品质、品德,另一方面是个体对个体和群体的美德,这就从自我发展的狭窄面扩展到了整个人群和社会,即个人的德和国家的德是一致的。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提出: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要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二者不可偏废。这一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安邦治国基本方针的精辟概括,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这无疑是对以德为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佳诠释。 以德为本思想对于坚持德育首位、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以德为本这一传统资源,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道德品质不仅是自身素质基本构成条件,而且是自身成才的内在动力,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从而自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四、求是务实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来看,中国文化一直是以人和人生为参照对象的,因而也是一直面向现实、重视人生的。实事求是历来是中国人的认识原则和道德信条。孔子讲求“学而时习之”,“每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反对“怪、力、乱、神”,这是儒家求实精神的反映,其后的儒家一直遵循着这一原则。老子主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庄周讲求“析万物之理”,也都是高度重视自然与必然关系的探讨的,求实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必然表现为务实的态度。这种态度千百年来早已深入人心。历史上的“清谈误国”,文人以“玄学”避世,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务实精神的强大。进入现代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观点,乃至“摸石头过河”观点,都是脚踏实地,鄙视华而不实作风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客观规律本来如此,另一方面也表明求是务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所在。 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有远大理想抱负,有渴求知识的迫切愿望,但不免又有些脱离实际,好高骛远,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夸夸其谈,以争口舌之利为能,这无论于国于家于己都是极其有害的。因此,活化传统文化中求是务实的精神资源,针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培养他们的求是精神、务实态度,以避免造成他们重表达、轻能力,重浮华、虚实际的不良风气就显得极为重要。而这恰恰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