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阶级以来,教育总是为一定的阶级和社会服务的。统治阶级总是要通过教育把自己的观点、意志传播给青年一代。而德育则是主要的传播手段和途径。德育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体现,是维护统治阶级的一种精神力量。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都十分重视德育。但是,如何使受教育者接受德育并内化于心,却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一、德育必须重视学生内化 高等学校德育是研究和探讨大学生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个性心理的形成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实践。德育过程是由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所决定的。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大体经过四个阶段: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的认识,道德情感的形成与丰富,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信念和意志,道德信念和意志付诸实践并转化为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而德育过程的本质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这种转化需要教师引导,但要完成这种转化,还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即通过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内化吸收。 首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的自觉意识的人,有感情、有理智、有个性,每个学生就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他们在教育过程中能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的程度,都要受到自己意识的支配。我们还应看到,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是复杂的,而且它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对独立性,就会以其自身固有的模式和思维习惯去同化外来的影响,从而产生每个人自身特有的反应。 其次,在德育实践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虽然是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产生的,但归根结底要通过学生自身的矛盾运动来实现,即通过学生自己的选择、内化、吸收而实现。德育要为这种运动的固有规律所决定,教师既不能脱离也不能超越学生自身的活动而为所欲为。因此,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按社会和教材的要求来组织和选择教育内容,不能只注意自己的传导,而必须注重学生的内化。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内化,才能有效地传导,否则,教育传导就没有一点价值。 再次,从教育的目的看,教是为了不教。内化既是教育这一双边活动中学生活动的关键环节,又是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德育中的内化机制,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不仅对于他们在校期间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必要的,而且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也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者的教育是手段,而学生内化机制的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是目的。学生形成了内化机制,具有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就有了对外界事物自我分析、自我判断、自我辨别和自我吸收的能力,就能主动、顺利地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的观念,不断进步,为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二、学生内化的条件 1.创造德育氛围,注重心灵沟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师生情感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师生思想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交流情感是沟通思想的前提,师生双方只有情感融洽,思想才会发生交流和认同。而在师生情感产生共鸣时,则会使学生的可塑性最大、接受性最强,教育效果也最佳。否则,学生就会以冷漠的态度对待教师,从而紧闭自己思想的大门,拒不接受教师的教育。教育实践也证明,当学生亲身体验到教师的热爱之情时,就会对教师产生由衷的尊敬、亲近、信任之情,从而乐意听从和接受教师的教导,并积极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反之,学生则会在情感上厌恶教师,并产生“逆反心理”。这样一来,即使教师说的是金玉良言,学生也会无动于衷,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德育工作者应热爱、尊敬、信任学生,从生活、学习、思想品德等多方面无微不至地关心、体贴学生,并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爱好、性格和内心心态,抓住他们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使之产生共鸣。 2.发扬民主,平等讨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爱民、成才的思想现状,构成了他们的基本特点。但不可否认,他们还存在一些缺点,如:有些学生敏感性高,选择性差;吸收性强,消化力低;有爱国热情,但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有民主愿望,但缺乏民主素质和法制观念;有自主要求,但缺乏自知之明和自我解剖精神;有成才愿望,但缺乏艰苦奋斗和自控能力。少数学生由于受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在人生观、价值观上以自我为中心,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滋长;在政治观上,怀疑马克思主义,赞同“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思想自由化”;在道德观上,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损人利己,自私自利,违纪犯法也屡有发生。要帮助学生纠正这些缺点,仅靠管、卡、压是不够的,而必须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平等讨论,进行心灵的碰撞。处理问题应实事求是,不搞形式主义。教育要联系学生实际,以理服人,以事实服人,以他们的前途与切身利益的取舍服人,不说大话、假话和空话。 3.建立威信,使学生信服。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具有“模仿性”和“向师性”的特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要靠教师“言传”,但更重要的是靠教师“身教”。只有言传身教、言行一致,才能使学生听其言、信其道、效其行;教师只有言足以为人师,行足以为人范,才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良好的影响。而教师在学生中教育威信的确立,既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政治、道德、法纪、学习、仪表等各个方面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而不能凭压制、自夸、收买等不正确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