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这样一次试验:他到一个学校进行了一次类似智力测验的“发展预测”实验,实验以后他向教师透露,根据预测结果,有几个学生“智商”过人,将来在学业上大有作为。其实,这几个被他说成“智商过人的学生”也只是一般学生。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又去该校调查,发现向教师暗示过“智商过人”的几个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情感丰富、性格开朗、求知欲旺盛。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呢?根据深入调查,原来这几个学生测验以后一直受到教师的“另眼相看”,并且因此而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环境之中,他们本人也一直处在一种积极、健康、亢奋的心境状态当中。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如果对受教育者给予一定程度的情感投入,并为之创造健康向上的外部环境,会产生一种常规教育所无法达到的积极效果。这便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之为“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也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双边活动,是一定环境当中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两条相互联系、交织融合的信息交流途径:知识性交流途径和情感性交流途径。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这两条途径相互依存,彼此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于注重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的知识性交流途径,对于情感性交流媒介很少顾及。受教育者不是被当作有情感体现、有性格差异的血肉个体,而被当成消极地接受思想、知识、经验的“存贮器”。教育的模式也一直局限在报告式、灌输式的框架里而很难有新的突破,受教育的对象,其兴趣和意志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身心无法实现生动活泼的、自由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因此一直处于困境,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是其一。 此外,作为个体的人,是一个身心统一、内外统一的整体,并且具有相对稳定的情感倾向性和流变性,存在着个体的差异,环境、遗传和社会等因素对其人格、心理、思想道德品质的生成和发展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对于这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很少涉及。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罗森塔尔效应所揭示的实质就是对一个有人格力量的个体,如何有效地利用情感性因素来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活动,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情感性教育模式”。 何谓情感性教育模式?情感性教育模式就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真挚感人的言语、举止、表情和情境以及其他情感性因素作为教育手段来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有效地控制和调动受教育者的情感活动进程,使之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具体来说,情感性教育模式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教育工作者对所从事的事业和工作的对象应该报以满腔炽热的感情。教育工作者在受教育者面前,要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稳定的思想情绪,要有敬业爱岗的精神,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并保证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要热爱受教育者,要积极和受教育者一起创设平等、融洽、和谐的关系,这是实施情感性教育的基础。 (2)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应该冷漠地、“客观主义”地向受教育者进行“填鸭式”的传授和灌输,而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腔热情地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及其他教学手段去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身心愉快的情景中领悟理智、接受知识、感化思想、培养情趣、张扬个性,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信仰;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控制和激发受教育者的感情,使受教育者不光从理性上,而且从道德、审美上得到熏陶,从心灵深处受到感悟和启迪。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和非规范言行、非正式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和促进,要重视受教育者对人格意识的追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3)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容本身的情感性因素来感染、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与之共鸣,并得以升华,从而实现教育目标,达到积极的教育效果。 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实施情感性教育呢? 第一,运用情感对于个体的认知活动具有组织、激发和瓦解的功能来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无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有时是枯燥乏味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长期单调的认知活动会降低大脑皮层的感受性和亢奋性,从而影响教育的效果。而情感活动可以促进和协调认知活动的展开,使认知活动充满感情色彩,从而使其成为一种积极的精神享受。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客观事物,会产生欢喜、满意、愉快、接受等情感体验,对不符合自己需要的客观事物会产生讨厌、痛苦、厌恶、抵触等情感体验,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是如此,通过情感因素,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富有情感生命,使之具有愉悦性和可接受性,这是第一。 从人的认识活动过程来看,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人的认识活动的两个方面,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是互为作用的,人在掌握人类社会经验的时候,总是带有主观的情绪和情感因素,这种情感体验越深刻,则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缺乏情感的深入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认识的贫乏必然有情感的贫乏与之对应,而情感的贫乏又必然导致认识的贫乏。许多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认识活动成功的信号。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一个认识活动也是如此。在愉快的状态下和在沮丧的状态下,学习和受教育的效率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对情感作用的生动反映。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情感性教学能够促进情感知觉和理性知觉(即无意知觉和有意知觉)的和谐作用。当人们的情感知觉和理性知觉趋于和谐的时候,学习往往处于最佳的状态,这时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想象最活跃,精神系统的活动也由此达到最顺畅的境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广泛利用受教育者的情感知觉,以减轻受教育者学习和接受的疲劳,促使认知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