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034/j.cnki.10-1318/c.2022.05.009 作为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圈群文化的典型代表,“饭圈文化”以多元形式抬头、存续、演化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在“饭圈”里,大量青年因明星艺人而类聚,因立场不同而群分,创造富有自我特色的话语体系,宣扬备受自我推崇的“饭圈文化”。近年来,“饭圈”因其日益频繁的活动、日渐突出的问题引起持续关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当其时,立足于国家与世界的深刻变革,观察体悟“饭圈”乱象,把握切准其出现的根本原因,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地位,引导匡正青年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对于强健个人之思、凝聚国家之心、锤炼民族之魂意义深远。 一、“饭圈”乱象的成因与本质 理性的追星活动本无可厚非,但当其危害个人身心发展与社会安定之时,就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从表面上看,“饭圈”乱象带来的意识形态问题是部分“饭圈”青年不理性活动的结果,但更为深刻的因素是背后资本借助技术的粉墨登场与疯狂演绎。此外,也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多重侵袭密不可分。 (一)内在驱动:“饭圈”乱象是部分青年心理需求的外显与异化 青年对外界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容易接受新事物,这为其快速适应明星艺人“井喷式”增长的时代提供了可能。另外,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压力的与日俱增以及独生子女的普遍化等社会变化,使部分青年面临许多心理上的困惑与烦恼,迫切地需要抒发情绪、排遣孤独、彰显个性、获得认同。“饭圈”凭借人群集中、丰富多彩、富有个性、虚实结合等特质,展现出一定的娱乐与放松作用。不少青年加入“饭圈”的主要目的也正是在于借追星活动来获得心理的慰藉,不过这种心灵慰藉的很大程度上源于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将物质与精神的享乐作为至高追求,突出表现为趋乐避苦、趋利避害。以古希腊“快乐主义”“幸福论”等观念为起点,享乐主义在爱尔维修、费尔巴哈、边沁等人的接续论述下,由伦理价值变为一种影响广泛的社会思潮。享乐主义尽管遭受了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打压,但文艺复兴的到来则又让人们内心压抑已久的欲求再次得到释放。而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让享乐主义以穷奢极欲的经济形式席卷整个社会,最终培育出西方社会“垮掉的一代”。如今,享乐主义在物质与精神极大丰富的大环境下与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勾连更为紧密,且与先进的技术耦合发展为技术享乐主义,加剧部分青年对追星活动的心理依赖。 不仅如此,盛行于“饭圈”的极强的“划一型”文化与“付出型”心理,使部分“饭圈”青年不仅接受资本这一“他者”的剥削,也乐此不疲地“自我剥削”。“饭圈”注重绩效,其绩效集中体现于明星艺人的发展上。社会的进步带来人们自我意识的空前提高,使人们更愿意听到恭敬而非命令的话语、参与自愿而非强制的活动。为获得更高的收益,一些平台、企业也多以倡议性的话语、低姿态的举动来鼓动“粉丝”竭尽全力奉献所有来为其实现针对性的目标。这种无休止的“洗脑”,让部分“饭圈”青年萌生“我能够”“我可以”等使其付出更多的心理暗示,并使其与周围“粉丝”的贡献量与贡献率进行对比,将一种强迫性的付出隐藏在虚假的个人自由之下,最终加速资本对这些青年的束缚,使之乐此不疲地“自我剥削”。 (二)资本逻辑:“饭圈”乱象是资本增殖的天性与演绎 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资产阶级在挥动技术“魔杖”推动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同时,也使资本这一“恶魔”降临人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其“历史的载体和‘包裹’”[1],构成社会财富的基本元素。马克思指出,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2]。由于商品与利益之间存在水乳交融的关系,资本家对商品“俯首称臣”,用尽一切办法加速资本的运作,商品也因此具有某种主宰资本家命运的神秘力量,进而形成“拜物教”。 21世纪以来,市场与技术的珠联璧合让“拜物教”更为全面地渗透进娱乐产业。一方面,资本的介入产生了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想象的宏大“饭圈文化”与文化产业格局;另一方面,这种“饭圈文化”却呈现出衰颓、异化的迹象,愈益成为众矢之的。在明星艺人的使用、代言与宣传之下,在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一种对物的狂热充斥于“饭圈”。新媒体时代,一些资本方为吸引更多青年参与“饭圈”活动,大力打造各类头条网站、视频网站等虚拟平台,使其成为潜在消费者。通常情况下,这种潜在的消费者越多,他们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多。从而,流量成为资本在信息化时代疯狂追逐的对象,形成“流量拜物教”,加剧“粉丝经济”的“氪金”现象。 在“流量拜物教”流行的背景下,“饭圈文化”多以消费文化的面目示人。流量,作为资本在“饭圈”的代理人,增添了明星艺人的商业价值,从形式、感官与精神等诸多方面控制着“饭圈”青年的情感投入与资金付出,形成流量作为明星艺人价值硬指标的幻象。稍加细究,“粉丝”在“流量拜物教”中已不再是传统经济活动的消费终端,而是在作为消费者的同时具备着可以为资本创造更多需求的革命性生产力量。“饭圈”为明星艺人圈粉、打投与曝光的过程,实则是资本利用其拓宽资源、广开言路的表现,目的在于催产更多的消费需求。进而言之,“流量拜物教”是“粉丝”将自己的梦想与金钱等倾注于明星艺人,借明星艺人的成功来获取自我满足乃至自我实现,而背后的资本力量成为最大赢家的观念表达,是“拜物教”的当代演化形态之一。在整个过程中,资本从台前走向幕后。初始阶段,资本努力搭建“饭圈”的基本框架与文化架构,当特定的“饭圈文化”成型后,资本便退隐幕后,借助“粉丝”的力量让“饭圈”自我运行。其要做的,主要是保持明星艺人的商品化、关注“饭圈”的发展动向、掌控决定性的市场信息、扩大文化的商业市场、创新获利的经营模式。随着市场的拓宽与资本的美化,消费的本质被“发电”“助威”等词不断遮蔽,部分“饭圈”青年追求更多的不是“饭圈文化”的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由此引发“资本过热”。这也在无形中传递给部分青年一种“金钱万能”的错误价值观,酿成不少追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