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了屈辱、不幸和失败的历史,但同时它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最好教材。近代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两大强敌的压迫,仍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科技、革命的阶级力量等都在斗争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内动力。中华民族是永远不可征服的,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爱国主义 民族自豪感 屈辱 内动力 一般人都这样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但仅仅这样认为是不够的。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史还是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而只讲屈辱并不能使人爱国,要想使人爱国,只有建立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人明白这样一个民族是任何屈辱、灾难都无法征服的,而且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内动力,不久将来必然还会走在世界的前列。本人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记之以求教方家。 一、第一步,大讲中华名族近代的屈辱,了解近代中国人民面临敌人之强大。 知耻近勇是我们大家熟悉的道理。讲中国近代史的屈辱不仅能使人痛定思痛,产生奋发向上的勇气,更能使人认识到近代中国人民面临敌人之强大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的抵抗,一次又一次的在黑暗中摸索是多么的艰难和伟大!所以这是爱国教育的第一步。 如何讲近代史的屈辱呢?有资料统计,鸦片战争及其以后中国政府和外国订立的条约共一千多个。这些条约绝大部分是不平等条约。有人说,如果按每年纪念国耻的话,差不多平均一天就要纪念三个。①但一般地说,近代史的屈辱主要是体现在几次侵华战争上,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日俄战争,因而我在讲课时便以这几次战争及战后所订条约为重点,先讲清条约签订的前因、后果,从中体现出每一次战争的大概情况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然后从各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重点,或侧重于清政府的愚昧腐朽,或侧重于外国侵略者的残忍强大。 比如,《第一章·鸦片战争》,我们就把重点放在了清政府的愚昧腐朽上,并增加了课外内容,目的在于向学生揭示落后就要挨打,愚昧则误国误民。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两国关系从此由战争状态转入和平状态,但是,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由于国际知识和近代外交的无知,主动提出了一些非条约内容纯属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与英国商议,在1843年的广东谈判中为英国所利用,使中国通过新签的《中英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又丧失了四项重大权益,即关税自主权,对英人的司法审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英国军舰驻泊通商口岸权利。可以说,这些完全是统治者“自己亲手出让的权益”,“亲手做出的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祸”。②对于接踵而至的英法,清政府为了阻止使团进京陛见(因美法不是朝贡国家觐见时不跪不拜),竟“两害相权取其轻”,用主权换定制,选择了签订损害中国主权和实质利益的条约这样一条道路。③美法两国兵不血刃地获得了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及战后的外交活动而得到的各项权益。所以鸦片战争后外交失败造成的损失,绝不下于军事失败。但愚昧的清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把这一切当作外交的胜利来庆贺。 再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节,我则把重点放在反映外国侵略者的残忍上。1900年,英、法、日、美、俄等八个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出兵侵略中国,在京津地区恣意屠杀,大肆焚烧抢劫,清政府也下令对义和团“严行查办,务净根株”,数十万的中国人死于中外反动派的屠刀之下,“天津积尸数里,高数尺”;④从大沽到北京被烧房屋无数,“至少当有五十万人,变成无屋可居”,⑤联军进北京继以几日的抢劫,使中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⑥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因为清政府的愚昧腐朽,各资本主义列强纷至沓来,同中国反动势力逐渐勾结起来,中国人民便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强敌,民族独立、社会进步的斗争更加艰难,在斗争中前进的中华民族更加伟大。这便是我大讲中华民族近代屈辱的目的所在。 二、第二步,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表明中华民族是任何屈辱、灾难都无法征服的。 中国近代史的历程是复杂而丰富多彩的。屈辱仅是一小部分的内容,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力图使中国独立富强的种种尝试、探索才是中国近代史的中心内容。 第一,近代中国八十年中发生的五次侵华战争,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五次大规模的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在抗击侵略过程中,社会阶级各阶层都参加进来,甚至连慈禧太后也曾声称“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⑦ 第二,农民阶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它前后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斗争矛头指向清朝统治者,并同外国侵略者进行了斗争,而且在这场农民运动的领袖人物中间,有的受资产阶级文化影响,并表现出接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倾向,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甲午战后为挽救民族危亡兴起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灭洋”运动,它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它虽然仍归于失败,但却通过血的教训,使中国人民认清了清政府已经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不打倒它,中华民族不可能有振兴之日,也不可能有清除外患之时。 第三,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经济改革运动——洋务运动。太平天国失败后,民族矛盾由于资本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逐步上升。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便以“自强”为其重要口号,其实施方法,主要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即改善旧的生产力,而固守封建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由于洋务运动本身的局限性,洋务运动便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宣告破产。但洋务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运动的出现反映了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学习西方运动,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了自己的起点;它打开了中国人民的眼界,使人们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富强“不尽在船坚炮利”,而是中国“旧法之不足恃”,为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运动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