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境教育是指在教育中以情感为基础,通过某种方式使受教育者在一定环境或气氛中接受教育。情境教育可以强化受教育者的自主式认知态度,合理调整情感因素与教育内容的内在本质联系,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抑制、转化消极性情感,使积极情感成为教育对象选择、认知教育信息的内在尺度和驱动力。情境教育不同于情感教育,它不仅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情感交流,而且突出了教育系统内在要素整体情感的功能作用,更强调营造一种能引发受教育者思想波澜,产生共鸣与震撼的氛围。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教育改变了过去较偏重理性对感性的制约作用,发掘人的情感因素,促成教育对象自身内容的参与,突出人的主体范畴的因素对客观外在的制约,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情感与理性的平衡中寻求最佳支点,完善教育内容体系。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重视情境、运用情境、设置情境。 一 语言描绘设置情境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工具,是思想直接现实反映和表达的最基本的形式。“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讲道理,以科学的真理,在当代特别是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启发和教导人们。因此,说理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诸方法中最主要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88 页)这说明语言描绘和表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不可缺少的手段。但说理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样一件事,有的人讲出来会使人茅塞顿开、心悦诚服,有的人尽管讲得口干舌燥,也难以打动人心。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科学严谨的语言阐发其内在的抽象理论,也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构设情境,创设出一种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理论信息的环境状态,营造出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受教育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因此,教育者要尽可能将教育内容,用语言栩栩如生地表述出来,给受教育者以情真意切之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首先,语言描绘要形象。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可以展开受教育者联想的翅膀,达到引人入胜的教育效果。要使语言描绘形象具体,就必须不断丰富形象化描绘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素材,就不会产生形象化的语言。一方面语言要源于群众还于群众,并在不断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以有效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辉;另一方面要注意典型事例。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在语言描绘中要善于寓理于事,尤其是发生在身边典型事例的收集,通过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描绘出来的情境,可以使模糊的道理清晰、深奥的道理浅显明白,增强说服力。此外,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个“对接”问题,如果两者和谐一致,则教育过程与描绘情境浑然一体,能收到预期效果;反之,则会产生背离倾向。 其次,语言描绘要生动。生动的语言能够调动教育情绪,活跃教育气氛。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行乎情。”加里宁则认为:“要使你的语言感动别人,那么就应当在其中注入自己的血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教育者对理论的坚信与否也直接体现在语言中注入的情感。因此,要让受教育者产生震撼,必须使自己的语言充满情感。一方面要认真研究挖掘教育内容的情感因素,提高语言的“含情量”:另一方面要使情感描绘情绪化。教育者要根据“人皆有情”这一特点,善于运用语言描绘对善者扬、恶者贬,美者慕、丑者鄙,真者亲、假者远,形成自己鲜明的立场观点。并且要善于利用面部表情的渗透作用和手势的强调作用,扩散移植自己的爱憎。同时,要从情节和细节的有机结合上把握语言的整体描绘效果,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 典型实践显现情境设置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大都以一种怀疑或不肯定的心态看待纯理性教育,他们都怀有“耳闻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的心理态势。典型实践显现情境就是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其置身于典型实践环境之中,以自己的亲身感性认识产生丰富真切的情感体验,又通过个体间情感的感染、反射,使受教育者的情感爆发,并定向成境。此时的环境已非一般的环境,而是外部环境与受教育者心理环境的和谐统一,可以让人时刻感受到理性知识的力量所在。 典型实践显现情境,包括通过对典型场景、典型人物的参观、访问、调查和教育过程、内容融合所酿成显示的特殊氛围。其途径包括有榜样法、比较法、形象感染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见贤思齐”,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之一。榜样法能够使受教育者置身于其中,清除思想定势的干扰,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评价能力;比较是认识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有效方法。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对典型实践的科学比较,有助于受教育者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具体地认识其特点和属性。比较方法也是人们进行自我认识进而实现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形象感染法就是通过社会实践或艺术的典型形象,用情感来感染教育人们,能给人们以真实可信的感觉,形式活泼,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通过这些典型实践显现情境,就能有效地消除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三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理论说服力。反之,如果仅将教育限于课堂和空头的说教,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到抽象,就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心理需要,也无法唤起情感上的共鸣,使理论苍白,教育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