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价值趋向、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特别是思想原本就活跃的青年学生,更面临着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重大抉择。这也同时给高校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使德育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遵循青年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一、青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1、社会性 思想品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为推动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的。不同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具有不同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要求。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人、培养人,激励青年一代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倡导同我国根本制度相适应并具有能体现中国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人生观、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 思想品德内容的社会性决定了思想品德形成的社会影响源具有广泛性,其中既有积极的可控性,正式的有目的施加的教育影响,又有自发的、不可控的、非正式的社会消极影响。他们相互抵消,相互补充的互动现象影响着青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当然,这些现象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只有遵循这种客观规律,才能保持青年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各种影响的一致性,促使青年自身思想道德行为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2、不平衡性 人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信、行几个方面心理因素的统一体,以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为核心的德育包括个体的政治立场、品质、思想作用、世界观、理想、情操、意志、道德行为等等。在青年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以上几个心理因素既按内在顺序相互运动,又是有相对独立性和相互渗透性,加之青年自身生活环境和接受各方面影响不同,因而在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但是,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通过各种教育的开端和行为实践的训练使青年思想品德诸心理因素得到平衡同步的发展。同时,青年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多种思想品德相互之间也在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互为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迁移与互补,使青年思想品德提高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 3、实践性 青年的思想品德是在与外界影响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又通过一定的社会活动与交往的实践形式表现出来,离开一定的实践活动,青年的思想品德就无法形成。同时,青年对外界影响的接受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而是主动地、积极地,这是个极其复杂的自身思想矛盾运动。从它反映的社会内容来说,有传统思想与非传统思想的矛盾斗争,有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斗争。从思想品德的结构来说,有知与不知的矛盾,有知、情、意、信、行诸因素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等等。这些正是青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主要靠青年自觉地去完成。因而青年思想内部矛盾运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深化与发展。 鉴于以上三点,我认为我们的德育教育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尝试和努力。 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增强德育教育的吸引力。 学校德育教育是否对学生有吸引力,这一点非常重要。有的德育教师只限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干巴巴地说教。只有在教材基础上充实、挖掘,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时代气息浓、开放性强的内容自然会使学生耳目一新便于接受。因此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注意现行内容与传统道德的联系。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道德传统,在对理想、人生、处世、交往、做人等方面有明确具体的规范和许多感人的故事,精辟的名言,把这些精华和现实相结合并发扬光大是我们活化德育的渠道之一。如: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为整体献身的大丈夫精神。宋代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境界和崇高的道德要求。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献身的精神。不但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着有益作用,对提高我国现实道德水平仍有积极作用。 (2)要注意中国和世界文化的联系。民族传统道德与外国的优秀道德成果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促进的,它们同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在汲取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精华的同时,还要注意吸取全人类一切优秀的道德成果充实在内容中。 (3)注意教材内容与时代生活的联系。教材内容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稳定性。但是社会在发展,要与之适应,就要在内容动态上下功夫。教师要不断搜集新材料,充实新内容。对不合适的内容加以改造,列出新意,才能使德育教育真正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开放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多元的传播媒介,使今天的青年学生思想处于活跃状态,他们求知欲好奇心强,不喜欢单一模式和枯燥呆板的教学方式,根据这一特点,德育教育要有生机与活力,教育形式要新颖活泼,丰富多样,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又需辅以多种形式,如讨论座谈,参观,社会调查,演讲,英模报告会等等。师生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不妨请学生走上讲台讲课,演讲或讨论,让学生自己启发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让他们扩大眼界,拓宽知识,开阔胸怀,加深认识,起到“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作用。这些灵活新鲜、别开生面的教育形式会使德育教育收到更好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