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惯例的结构特征、内部干预和变化过程研究

作者简介:
米捷,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太原 030024);林润辉,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天津 300071);瞿皎姣,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泉州 362021)。

原文出处:
管理评论

内容提要:

对组织惯例变化过程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了相关领域的前沿焦点。本文根据现有的理论,对组织惯例的基本构成和内部形态特征进行刻画,并研究其变化规律。结合对个体行为特征的分析,运用多主体人工社会系统的方法模拟不同情形下的惯例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当组织环境以低变化频率累积到很高的偏移量,组织惯例的变革行为可能突然显现。当组织环境迫使个体改变现有惯例时,如果惯例系统的内部耦合程度较高,渐进式改变现有惯例的行为会替代变革现有惯例的行为。认知编码组件可能加剧惯例系统内部的路径锁定,也可能促使惯例系统发生内部变革,这取决于组织对于外部编码组件的导入模式。组织社会化一旦开启,惯例演化的路径将收窄,惯例系统内部将终止多种行为共存的局面。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22 年 11 期

字号:

      组织惯例的相关研究,对于揭示组织内部集体行为的产生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之前一个普遍误解是,组织惯例由固定、不变和无意识的行动集合构成[1]。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组织惯例甚至被当作组织惯性来对待。随着学者们对组织惯例认识的不断深入,组织惯例的内部结构及其在组织能力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渐清晰化[2,3]。组织惯例是组织能力的构成基础[4],而组织动态能力离不开高效的组织惯例和与之相伴的环境适应性[5]。惯例执行效率降低及逐渐丧失环境适应性的过程会对组织造成一系列不利影响。Anand等[6]通过对食品和制药产业进行研究,发现企业时常无法及时调整生产惯例,这极易导致生产环节出现严重问题。诸多铁路交通意外、空难惨剧、医疗事件、工程事故和生产环节安全事件等,其背后都存在着工作执行不当等行为[7],这些问题常出现在组织惯例的运行过程中。

      组织惯例的内部结构与其维系行为及变化性存在紧密的联系。Feldman和Pentland[8]在首次解构惯例的内部构成时,认为惯例的明示例证方面(ostensive aspect)会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形成,并影响惯例的表现行为(performative aspect)。Miller等[9]认为三种记忆——程序式记忆、交互式记忆及陈述式记忆构成了组织惯例的微观认知基础,对应而又不等同于惯例的明示例证方面。但是记忆的形成对惯例的影响也具有两面性,组织记忆既导致了行为的机械重复和僵化,也为个体认知的跃迁积累了条件,而后者是个体行为变革的基础[10,11]。此外,组织惯例的编码组件作为与惯例系统紧密相关的构件,不仅有个体记忆嵌入其中,而且也渗透到个体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一旦组织资源的重新配置引发编码组件发生改变,惯例系统就必须重新进行适应和调整。Farjoun[12]认为组织内部的稳定性和变化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促进。从互补的角度看,适度的灵活性可提高工作的自由度并保证任务的完成,从而避免了矛盾的激化;从对立的角度来看,标准化的流程削弱了惯例的潜在变异性,而工作安排的空闲余量为行为模式创新提供了土壤。组织惯例内部存在子系统间的耦合,局部行为的改变会影响整体。如果日常行动存在高度的依赖性,即使组织内部存在创新行为,这些行为引致的变化路径通常也会窄化,以至惯例最终会沿着既定的轨道发展[13]。目前的研究虽然已经涉及组织惯例内部结构与演化动态性的问题,但并未从“稳定-渐变-变革”的角度进行区分。组织结构的变动和管理规则的重新制定使得惯例在一个时期内形成一种相对混乱的状态[14]。这种混乱状态是否会进一步激发惯例系统的变革,该研究并未明确说明。Bapuji等[15]指出改变惯例中的某一环节可能引发其他环节的匹配成本增加,这种匹配成本既有可能是限制惯例变化的因素,也有可能会导致局部惯例变革行为的产生。如果事件间的依存度更高时,那么局部扰动带来的混乱会不会促使惯例系统变革的产生,从而取代渐进式的行为替代过程[14,16]?该问题值得思考。

      在Miller等[9]的研究中,个体会通过不断地自主搜寻以建立陈述式记忆,从而不断提升惯例的执行效率。但是,如果个体对组织惯例中的某些方面有了相对正确的理解,就一定会采取正确的行动吗?本文认为不一定。Howard-Grenville[17]认为,个体或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取向和意图,他们不是心甘情愿地循规蹈矩,而是伺机寻求对自己更有利的惯例执行方式。但是个体有时也会自发地不断调整目标,从而实现惯例的局部优化[18]。可见,个体对于组织惯例的认知经常与其实际执行行为相脱离。因此,需要从个体的心理、行为、动机和利益平衡关系综合考虑,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惯例变化的微观机制[19,20]。本文也以此为切入点,利用行为博弈理论中更客观反映个体决策心理和策略调整的加权吸引学习模型,通过构建多主体人工系统,研究不同情形下的组织惯例变化特征。

      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1.组织惯例的内涵和结构特征

      

      在Feldman和Pentland[8]的理论描述中,组织惯例由两个重要部分构成,分别是明示例证方面和表现行为方面。明示例证是惯例的理想化和原则化形式,是对惯例的抽象化认知结构;表现行为是由惯例到行为的具体化,是行动者在特定环境下的具体行为,此二者存在相互构建的关系[2]。明示例证的建立需要一次次的实践与反馈学习,并伴随以个体认知的发展和行动间冲突的协调[21,22]。Turner和Fern[23]在对圣地亚哥市的生活垃圾收集过程的研究中发现,随着个体记忆结构的完善,个体对于行动序列和工作间关系的理解也逐渐深入。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看,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共同构成了组织学习的认知基础[10]。对此,学者Miller等[9]研究了记忆对于惯例形成的影响,主要聚焦于个体记忆的建立。Miller等[9]认为组织惯例的发展需要个体层面的三种记忆——程序式记忆、交互式记忆及陈述式记忆的建立和完善,这可以看作组织学习过程的具体化。组织惯例的基本结构特征体现在具有先后次序和相互衔接关系的行动序列[23]。组织惯例也可被认为是环环相扣的拉链式结构[17]。简单惯例可以组合为复杂惯例,每个具体事件的联系构成了多主体参与的复杂网络结构[24]。图1表示了组织惯例形态的抽象化,组织中Agent-i和Agent-j的工作任务间存在相互关系。在Agent-i的具体工作中,第x个行动记为Qai-x,这些行动之间存在先后衔接关系。

相关文章: